探讨:
亚文化可以被认为是艺术吗?本书中将亚文化视为一种抵抗形式,亚文化隐晦表征了从属阶级体验到的社会矛盾,以及他们对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抗。亚文化被视作是表意实践,是“挪用”与“盗窃”,是对意义的颠覆,但是它只是重新排列组合了一些东西,真正的爆炸性的新的东西没有常出现。尽管如此,亚文化风格还是有过短暂的掀起震撼奇观的时刻,对亚文化的研究应该聚焦于这样的时刻。
看待亚文化的态度问题?当人们想要研究一件事物的时候,就要将其置于客体的位置看待。试图理解亚文化就意味着误解。如果我们看穿了对象,我们就解放了它,但同时也破坏了它。如果我们认可它的全部,那我们就尊重它的同时也恢复了它的神秘性。
朋克的文化史
风格特征
没有哪种亚文化比朋克更坚定地要从理所当然的常态化形式中抽身,没有哪种亚文化像朋克一样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谴责。
融合体,由多种亚文化滋养。矛盾性,表面上融合各种末日启示,但这些启示在源头上是互相对立的。异化性,朋克是青年异化的最新阶段
社会因素
朋克号称自己是“无产阶级”,在为遭人忽视的白人贫民窟青年发声。朋克们想在公然挑衅英国的国民性中寻找正面意义,本身是符号层面的“叛国行为”,补充乃至实现了朋克摇滚自带的“渎神”使命。
思想渊源
本质上朋克想打击上一代摇滚乐手的知识分子心性,采用极其潦草尖锐的表达。
朋克一面植身于“本土”,用英国口音去谈论城市,另一面又否定“本土”,大谈无名的住宅区,匿名的救济金队伍和贫民窟。
朋克的“他处”并不存在,而是一个虚幻的地带,完全诞生于否定中。
对于文化的解读
文化研究方法
1966年,霍加特提出文化研究的基本前提,若不鉴赏优质文学作品便无法真正洞察社会的本质,其次文学批评也可以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
巴特将符号学纳入文化研究,他不关心分辨大众文化的良莠,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看似自发的形式与仪式其实都遭到了系统性的歪曲,它们随时都有可能被去历史化,自然化,进而变成神话。
传统论辩具有局限性,文化研究需要一个更具分析性的框架,需要一套新词汇。巴特认为“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带社会生活各个角落。
亚文化反抗符号层面
意识形态在典型常识面前才根深蒂固而卓有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框架其实已经成为了既成的砖块的砂浆。社会关系和社会进程都通过特定的表征形式传达给人们,每个符号都有意识形态的一面。主导意识形态被反复描绘,代表社会统治群体的利益,但又模糊不清且自相矛盾。
只要统治阶级成功将所有竞争性定义框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他们就能一直维持霸权,从属群体即使不被控制也身处意识形态空间之中。反抗与矛盾在亚文化中找到了出口,。亚文化没有直接挑战霸权,反倒通过风格隐晦地进行反抗。“符号成了阶级斗争的舞台”
亚文化
亚文化体现时代与情形
旧的解读
旧的解读援引仪式理论,认为亚文化是童年进入成年的过渡标志。
研究方法
参与式研究
英国亚文化研究源于城市民族志传统,追溯于19世纪,常通过反应现实社会小说来进行研究。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一群社会学家与犯罪学家收集青少年接头帮派与越轨群体的相关资料。
参与式研究贡献生动有趣的亚文化研究作品,但缺乏分析和阐释框架。
理论框架研究
20世纪50年代,科恩和米勒提出主导价值体系和从属价值体系之间的连续性和断裂性。科恩强调青少年帮派具有补偿功能,米勒也研究了青少年帮派的价值体系。
1961年,马察和塞可斯提出“地下价值观”的概念,认为地下价值观实际上捍卫了日常的生产性精神。
60年代,彼得·威尔莫特发表了他对东伦敦工人阶级男孩文化选择范围的研究。菲恩探索特定阶级如何编码成休闲方式。
亚文化的“噪音”属性
对符号秩序的符号威胁
亚文化干扰真实事件或现象从发生再到媒体表征的正常顺序,亚文化蕴含了巨大的抗争与破坏力量。亚文化以违规形式表达禁忌质疑,亚文化群体唤起人们最原始的焦虑——自然与文化的神圣分界线被打破,破坏规则与“缺乏规则”成了一回事。
两种收编形式
商品化:将亚文化符号(服饰,音乐等)转化为可批量生产的物品
意识形态手段:主导群体给反常行为贴标签,将其重新定义。
亚文化风格化
有意为之的视觉组合
亚文化的视觉风格是有意而为,它们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规范,至少证明这些规范可供使用也可以被滥用。主流文化倾向于伪装成自然的结果,用“自然化”形式替代历史性形式,把世界的实在转为世界的影像,而世界的影像有反过来好像遵从了“自然秩序毋庸置疑的法则”。而在这一点上,亚文化违背了“人的第二自然”法则,亚文化风格发明者重新定义商品,为其提供新的语境。
拼接的风格
目前为止大家所分析的亚文化其成员大多是工人阶级,除此以外,这些亚文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很明显是一种消费文化。独特的消费仪式与风格提示了亚文化成员“秘密”的身份,并传达了禁忌之义。
“拼装”——就地取材并重新编组,可以用来描述亚文化风格的建构过程。它拥有一种不属于我们文明的“逻辑”,它是对环境的在场反应。
亚文化拼接者们就像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作者一样,总是将两个明显不相容的实体并置在一个明显不合时宜的场合。
反抗的风格
朋克风格的主要特征在于暴烈的“切割重组”。任何东西,无论合理与否,只要它的自然状态与建构语境中存在明显的断裂,那么就构成薇薇安口中的“对抗性着装”元素。
朋克们不仅搅乱衣柜,还破坏一切相关的话语体系。舞台变成了哑剧,朋克音乐也一贯以直白的作曲风格吸引听众。每一场朋克演出都在向人们证明:事情可以改变,事情也的确正在改变。表演本身就是一种可能性,任何真正的朋克乐队都不应该低估表演的力量。
同构的风格
即便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亚文化内部的成员也必须有共同语言。如果一种风格想流行起来,并真的受人欢迎,它就必须在某个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语言说出正确的话。不同亚文化所现的断裂感将不尽相同,可以认为这是亚文化内部敌意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