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个大学生对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反思。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很高兴,说明这个时代依然有人在思考。同时我也能感到她的迷茫和无助。她最后选择去乡村创办一所探索未来教育制度的学校,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成功,我真的不太清楚她所创办的学校会不会被“有关部门”当成非法办学取缔,无论如何在此还是祝她好运吧。
能出现反思现行制度的年轻人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有一丝活力和变革的可能。通过读她的文章,我能感受到她对现在中国大学的失望,但是她的反思仅仅局限于对现象的批判,而缺乏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深度思考。
作者感叹现在的大学生一年见不到老师几次,真正关心教学,关心学生的老师也越来越少,学生们都不知道老师在忙些什么。一些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从高中的准军事化管理一下子过渡到大学的放羊式管理,整天除了打游戏和睡觉无所事事。一些努力学习的学生也只是按照家长和老师规定的路线图为了一份家长心中的好工作而负重前行,没有老师有时间为他们指导人生的方向和意义。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的学生发现自己只不是是学校这个巨大的官僚机器上微不足道的一颗螺丝钉,根本没有任何自主权,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们服务。学生会的职务能成为简历上的一个亮点就已经是它的最大作用了。
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想过,她批判的这些现象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根源呢?当然有,现在中国大学的各种问题根源于中国大学的官僚化和由此带来的评价体系和制度的单一化。中国现在所有的大学本质上都是教育部门管理下的一个官僚机构,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大学都应用类似的管理方式,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大学都有着完全一样的教师评价体系。学校都完全丧失了自主性,何况老师和学生呢!
不管东西南北的老师都要面对同样的考核,考核的内容只有你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数量,至于你是不是在教学上付出努力,压根没人在乎。所有学校的学生会都要按照一样的模式来组织活动,不允许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地方特色。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很方便官员们进行管理和考核,因为考核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用同一份模板填上不同的大学名称而已。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是为了这种官僚管理上的方便扼杀了每个大学的特性,也扼杀了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这种事无巨细的格式化中,大学教师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不停地申报科研项目,要不你就会被边缘化。即使你教学再好也没用,因为教学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即使你组织的学生会活动再符合学校的特色也不行,如果你不遵守教育部下发的统一指示,你的活动就不能达标。教师和学生只是这套官僚体系的提线木偶,和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在提到国外知名大学的时候,除了举世闻名的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还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就是诞生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芝加哥大学。芝加哥大学的硬件设施在美国大学中不算最好的,所在的芝加哥也是一个社会治安不太好的地方,但是就是这么一所看似普通的大学诞生了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允许芝加哥大学独立建国,它会是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获得诺贝尔经济奖最多的国家。
芝加哥大学之所以能产生灿若星辰的众多大师级学者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教授治校的原则和由此带来的多样性。在芝加哥大学,没有人要求教授一定要提交多少篇论文,也没有硬指标去考核教授的科研水平,教授们更无需四处奔波申请科研项目,对教授的要求除了教学之外别无他求。这种给予教授们充分自主权的大学反而诞生了科斯,弗里德曼,哈耶克等经济学大师。他们除了教学之外,主要把精力放在写一些传世名著上,反而不会为了考核而浪费时间写一些不必要的论文。
如果我们回到公元15世纪,问当时的人们他们心目中最有希望获得进步的是哪个地区,恐怕没几个人会选当时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小国林立,王权虚弱,地方诸侯和自治城镇各行其是,没有任何一个帝王可以统一整个欧洲,新发生的宗教改革又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纷争。相比于欧洲,奥斯曼帝国和远东的中华帝国却是一副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国家统一在一个帝王手中,没有地方诸侯的掣肘和自治城市的捣乱。当时的人称欧洲是一个由各种颜色的破布拼成的破座垫。
但是就是这个破座垫爆发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让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在两百年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反观奥斯曼帝国和中华帝国,却在停滞中逐渐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当中的原因不得不让人深思,欧洲的进步固然有运气的成分,比如说哥伦布发现美洲,但是欧洲政治生态的多样性和永不停歇的竞争促成了各种制度和政策的优胜略汰。
欧洲试错和调整的代价要远远小于奥斯曼帝国和中华帝国。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由于错误的政策在竞争中失败了,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有荷兰人和英国人崛起了,欧洲各地的资本和人才可以不断地从失败的转移到崛起的国家。反观奥斯曼帝国和中华帝国,由于他们内部只能有一种制度和政策,所以没有各种政策和制度优胜略汰的机会,一旦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之后除了一错到底别无选择。
现在许多公司和机构都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理念,提高公司内部的多样性。他们由于不了解欧洲历史,所以他们对多样性真正的意义缺乏了解。他们以为让公司的男女比例平均一些,雇佣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就是多样性了,其实他们完全误解了多样性的真实意义。多样性就是允许有多种评价体系和多种政策存在,尊重时间的力量,让这些评价体系和政策在时间的作用下进行真正的优胜略汰,而不是早早地就规定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多样性就是要把一定的自由裁定权给予那些真正听见炮火声的人,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习和成长。
只有多样性才是活力和创新的唯一来源,我无法相信一个只允许一种声音,一种政策的地方可以存在创新和活力。现在中国大学中统一的教师评价体系已经扭曲了教育的真正含义,人才就是需要因材施教的,老师也不必都是科研能手,只要他能教好学生就可以了。当前的教育体制下生产的是高度同质化的标准产品而不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才,所以能出现这样一篇反思中国教育的文章已经让我喜出望外了。
我一直相信有一些原则既适用于自然界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这其中应该有进化论的一席之地吧。暂时放下对物种起源是自然因素还是神创的争论,有一点是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基因的多样性是进化的来源。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类社会,评价体系和政策的多样性才是应对变化的唯一王道。如果让我推荐一本书给未来的职场人,我会觉得进化论比经济学更有用。
我已经快接近不惑之年,可能更喜欢稳定,但是我也想倚老卖老的奉劝年轻人一句,希望你们在年轻的时候追逐真正的多样性。只有真正的多样性才会让你感受到活力和成长,否则你就会感觉你自己活得像一个提线木偶,逐渐丧失了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