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令你最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是会叠罗汉神技的兵哥哥?
是重口味糊成糜状的咖喱?
是金光闪闪堆叠起的金饰?
还是美女?
太多太多了!虽然三哥是我们的邻居,仅相隔一个青藏高原(好吧,还是很远的),但我们印象里的三哥被贴了个奇葩的标签,更遑论他那令人不可思议的种姓制度。
作为一个可以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作为把阶层流动视为天经地义的民族。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印度人为何能够忍受血缘决定论。正巧正在阅读《印度的智慧》这本书,希望能够在林语堂先生的带领下找到一些线索。
⒈《梨俱吠陀》颂诗
作为印度的古老经典,“吠陀”本义指“知识”,
引申义是指《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等诸上古文本。
致因陀罗:陶醉于神始于苏摩酒浆
创造之歌:谁创造了这一切
普罗阁婆提:它是众神之神,一切的源头
伐楼那:我们的守护神,滋润大地
毗首羯磨:万物的创造者
因陀罗:豪放不羁充满仁慈的大力神
人类颂歌:布卢沙是万物之灵的起源
慷慨:劝导人行善
信心:对神的信心产生信仰
夜:夜是光明的前奏
黎明:黎明是生命的前奏,黎明是信仰的依托,黎明亘古不变,也将永恒不堕
可以看到印度人对世界灵魂的关注,对个人灵魂的要求。或许正是陶醉于神始于苏摩酒浆的浪漫诗意,让古印度人对世界的诞生产生思索。相较于其他民族,印度人在这方面思索得格外的深广,以至于波及到个体灵魂。
⒉《奥义书》:
创世故事:“梵”万化为万物,人若得“自我”,则是知之矣,将得所愿——《大林间奥义书》
精微:描述“自我”,万物皆有“自我”,“自我”无有不同,“自我”为身体之灵,遍布全身,“自我”不可见但却存在,“自我”虽不可见但你身处其中。——《唱赞奥义书》
真正的大梵:人有何心志,则有何离世,静然以定者,是内心之性灵者,大梵是也涵括万物而无言,吾身后,将归于彼。——《唱赞奥义书》
解放:已知自我及真欲望而逝世者,于一切界皆有自由。——《唱赞奥义书》
征服死亡:不除恶行者,不自宁者,不自敛止者,心意不精者,不可凭智慧,而得至“自我”——《羯陀奥义书》
独一神:神无所不在,以不同的面目面对世人,万物皆在他的笼罩内,他是万物主,常居众生心——《白净识者奥义书》
神无处不在:神无所不在,以不同面目面对世人,唯有知“彼”者,才可安静得无终,乃断生死网,尽解诸缠缚,永生庶可得 ——《白净识者奥义书》
神在人内:神统辖万物,亦在人心,神由人心决定,人心由行为决定,只有行德行,才可超脱 ——《白净识者奥义书》
认知神:神乃一切之因,知神可解脱
《奥义书》与《梨俱吠陀》的不同源于对生存意义的思索,佛的教义就是从《奥义书》中发展起来的,佛宣扬:人类有罪受,这个受罪有原因,有一种逃避,从幻觉、感觉和欲望解放出来的四层真理可以明显看到《奥义书》的痕迹。
由此也可以说正是人类追求灵魂与其道德的“困惑的激情”构成了《奥义书》的价值。
“人谁衣太空,卷之似柔革,不知有神主,而谓苦可息”构成了《奥义书》的最终寓意。也正是对灵魂与道德的探求,引发了种种宗教仪式,以及对这种探求的尝试,并构成了独特的世界观,
3.《神主之歌》(《薄伽梵歌》)
“瑜伽”相当于“道”
阿周那的忧伤,忧伤于与宗亲相残
数论和瑜伽使人坚定,这为智慧之道
有为瑜伽,行业维持身体。远离诸根,而又顺从诸根(不迷恋)
依靠智慧舍弃有为瑜伽(把自我与其他区分开来)
把“自我”与其他之业分开,不沉迷方能成梵
既不看重结果也不看重过程,自我克制或沉思冥想
“克里希那”超越了一切,唯有信仰才能知他
不灭梵瑜伽,通过奉献,本性与我相同,可见上帝
王学王秘瑜伽,我是一切,奉献可见我
表现瑜伽,是一切根源的表现
呈现遍宇形貌
虔信之道
身体和灵魂的区别之道,身体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三德的区别之道,自然的三种属性
无上布鲁舍(普遍精神)之道,祛除物质欲望之道
神资与阿修罗资质有别之道,人的神性与恶性的区别
三种信仰有别之道,三德对应三种信仰
欲求解脱的舍弃之道,唯有奉献才能见到上帝
《薄伽梵歌》被誉为“吠陀之精髓”,与印度教的关系犹如《山上训道》与基督教教义。
林语堂先生认为这一文本必是许多影响潮流的综合,从而令其信仰者满意。而我们也恰恰能够从中求索到“种姓制度”的宗教依据。
我们发现印度教对于身体这一渡世宝筏的厌恶的态度,更看重灵魂的永恒。
《薄伽梵歌》把灵魂视为“三德”的混合(“三德”:善、情感、愚昧),而这也导致了灵魂品质的区别,并把人以品质分为四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强调唯有努力信仰才能通过“三德”在下一世投胎。
强调安于各自的天职才能成功,必须安于自己的本性,而人的本质是先天的固定的。
强调愚昧者努力也不能在现在世明辨自在天。
到这里我们终于找到了“种姓制度”的宗教依据,找到了印度人为什么在现世任劳任怨,从不反抗的缘由。
END
预告:下一篇:印度的智慧|印度传奇
一个高富帅在娶了白富美之后如何踏入人生低谷,但最终逆袭成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