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貞者,贞明德之名,贞明理之性,贞明义之理,贞明智之志,道德贞,道理真,道义真。
贞观思想天地之道,天之道也。贞自然天地日月之道,地之道也。贞社会天地天下之动,人之道也。日月之道是自然规律,属于自然天地。日月在天上,天下是社会,天下之动是社会活动,不是动物世界。天上風雲動,是自然现象。天下风云动,人活动,事变动,物流动,是社会现象。所以天地之道是思想天地之道。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指思想、自然、社会三大体系,天地是系统概念。基本概念辩不清楚,则不能明道。
《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也者,人之道也。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笔划阴符“天”表示天地人事物一阴一阳之道。笔划阴符“人”是阴阳者也,一撇一捺表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概念,这是笔划阴符文字逻辑源义。誠者,言成之誠,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表示言成之誠的语言逻辑表达自己的意思,言成文字之道反映自己的思想之道,这是语素根符逻辑源义。
成字根符是先秦文字基本识读单元,笔划阴符是先秦文字基本识读单位。圣人思想史是先秦文字,与汉字的概念有所区别。学习圣人思想史与先秦历史,必须学习文字与语言术,这与汉字汉语识读方法不同。
語言,先一读这两个象形图符,再二读其根符形声表义,而后三读这两个汉字的音标名义,然后四读这两个字的词组关联义,最后五读这个词语的概念关系义。今古文字读法不同,常人只读五,不知道一二三四是什么。
《易经》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看太阳与月亮在天成象,同时通过大脑视网膜在太阳穴成象,所以大脑象天。观察万物在大脑成象就是在天成象,在心里成形就是在地成形。舌灿莲花,在天成象。笔下生花,在地成形。一阴一阳之辩证逻辑思维就是阴阳不测之谓神。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仁者,人之道德名,代表道德观。义者,人之道义名,代表道义观。礼者,人之道理名,代表道理观。人也,表示人类社会关系命运共同体。人性本善,仁乃人之德性。亲亲为大,笔划阴符“大”表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关系。亲亲为大,包括乡亲、姻亲、远亲。
宜也,适宜、便宜,判断便宜不便宜、适宜不适宜、宜善宜恶、宜大宜小等概念标准就是道义观。尊贤为大,表示贤为义之大的标准。道义观包括价值观、需求观、审美观,国家、社会、大众、单位、个人的道义观标准各不同。
亲亲之杀,表示判断亲亲之间的逻辑关系。杀,判断刑名,刑名学、逻辑学、理学之名。杀亲亲灭九族议亲亲,议亲疏远近,议堂亲、表亲、姻亲、旁亲、远亲。亲亲为大,看亲不亲,不论多亲。尊贤为大,区分大类。尊贤之等,区分等级类别。尊贤之外还有尊君、尊主、尊上、尊祖、尊师、尊長、尊老之等类别,所以成礼。之等,表示等等,等级,等类。
《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原文无标点符号,这是逻辑公式。道生之德,是思想道德观念、思想认识,道生智,玄生神,包括德之名,德之性,德之义,德之理。德畜之物,是学习储备文化知识、文化知识理念。包括物之名之义之理,物之象之形之色,万物之名是文字与语言之名。物形之势,这是判断分析形势的辩证逻辑思维,理解想象物形之势,也是指个人理想信念。势成之道,是道德观、道理观、道义观。道生之思想道德观念,德畜之文化知识理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之德,得命题。德者,得也。德畜之物,得概念。万物之名是文字的名,自然花的名是花这个字的名,动物虎的名是虎这个字的名。物之名之义表示文字与词语的概念名与概念义。物形之势,得逻辑,判断形势之理。势成之道,得关系。命题、概念、逻辑、关系是逻辑学四大要素。命题之德,概念之义,逻辑之理,关系之名,是刑名学四大要素。道之德,道之理,道之名,道之义,是道的核心要义。
道生之德,德畜之物。德为上句上德,作宾语。道生之德,主谓之宾。德为下句下德,作主语。德畜之物,主谓之宾。这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经“德经”得理经、逻辑经。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谓善,成之者谓性,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传》曰:“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人这个笔划一撇一捺确实显然表示一阴一阳之简易,一笔一划之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关系及概念生生之谓易。爻象符号,一笔划在前成象之谓乾,笔划一在后效法之谓坤。阴阳爻象河图天地,笔划乀起于西北乾位、位于东南前方,表示纯阳,两端点表示阳。笔划丿起于东北坤位,位于西南后方,表示纯阴,两端点表示阴。
一阴一阳之人,继之仁谓善,成之知谓性,仁者见之谓之仁,言承之仁义礼,知者见之谓之知,言成之誠智信,人誠之知是智,人誠之性是信,人成之性是仁,人继之名是姓,继之理,成之礼,百姓日用而不知易名辩名辩义,今古学者不知今古文字易名、易义、易理之道理,故君子之道鲜矣。孝诚仁义礼智信忠勇毅之德就是显诸仁,学习储藏有用的文化知识就是藏诸用,鼓三寸不烂之舌,话万物,舌灿莲花,笔下生花就是鼓万物。
富有思想财富、精神财富、文化财富,建功立业,富有之谓大业。学习文化知识日新之谓盛德。极数知来之谓占,占卜算筮数理逻辑就是占,通变之谓事,穷则思变,通情达理,通天地人事物一阴一阳之变,这就是事。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辩证逻辑思维看不到、摸不到就是神秘、神玄、神智、神明、神识的神。大脑神经活动与心理器官活动就是鬼神,眼里有神,心里有鬼。《易经》并不是常人所想象的那些易学概念。
《道德经》曰: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这个字是道之字,大这个字是道之名。阴符文“大”的笔划一横分前后表示一阴一阳合一,笔划撇捺发生重合表示阴阳之道生一,表示道的辩证逻辑关系。笔划起于西北乾位表示阳,止于东北坤位表示阴,所以第一笔画“一”表示阳一一阴,一是线段。笔划撇捺起于上方发生交合,表示阴阳合一。撇笔划的端点在西南后位表示后阴,捺笔划端点在东南前方表示乾阳,所以笔划阴符“人”表示“阴阳者也”这个概念。因此阴符“大”表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概念辩证逻辑关系。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曰逝曰远曰反。原文无标点符号,去标点符号合句并字,拆字断句分上德下德。大小关系,逝世在世关系,远近关系,正反关系,所以笔划阴阳符号文字“大”表示道之关系名。“逝”表示物质存不存在、天地人事物类存不存在辩证逻辑关系。“远”表示天地人事物类时间空间距离远近辩证逻辑关系。“反”表示天地人事物类正反、相反、对反、逆反、顺反等辩证逻辑关系。
《道德经》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是辩证逻辑关系之名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关系是“道大”,思想天地或逻辑思维一阴一阳之辩证逻辑关系是“天大”,自然天地万物一阴一阳之辩证逻辑关系及自然规律是“地大”,社会天地人事物一阴一阳之辩证逻辑关系就是“人亦大”或者是“王亦大”。
人一生下来能听能看,有知觉有感觉。人有知觉表示生而知之,能看人表示认而知之、有感觉表示感而知之。认知万物之道法自然,感知万象之道法自然,率性之谓道,道法自然成性,道法自然成知,道法自然成理。天法道,天是思想天地,道是一阴一阳之辩证逻辑,思想天地之法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逻辑、辩证关系、辩证概念,乃成“天之经也”。地法天,地是社会天地,天是思想天地,思想天地指导社会天地,社会天地法随思想天地,乃成“地之义也”。人法地,人是个人或人民,社会天地思想道德规范与科教文化指导人民行动,规范个人行为,乃成“民之行也”。“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说文解字》曰:“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
之文不是之字,零件名称不是成品名称。依类象形之文不是形声相益之字。笔画“一”是线条,不是汉字一。笔划“一”是横线,不是汉字一。阴符“天”笔划“一”不是汉字一。笔划根符“二”不是汉字二,上横指天之道,下横指地之道。笔划“指事”是象形文字基本原理。象形不是形像,而是抽象造形,抽象思维形式逻辑,具象思维形式逻辑,这是学术界定义的专业名词。笔划根符“人”不是汉字人,而是人之道。符号“天”的笔划“一”分两段表示一阴一阳。符号“人”两笔划分三段,表示阴阳之道、阴阳者。“阴、阳、者”表示三个概念,“一、阴、一、阳、之”表示五个概念,“一阴、一阳”表示两种类型,“阴、阳”表示单属性,“阴阳”表示双属性,“一、一”表示无属性、有属性。“文字”首先读一个文、一个字,然后读文、字这两个单词的关联义,再后读“文字”这个词组的关系义,最后读“文字”这个词语的概念义。常人通常只读词语的意思,读不懂文字,所以读《四书五经》与历史的方法不对。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繼之者谓善,成之者谓性。
繼读辑ji,表示逻辑。《阴符经》“机”读辑,也表示逻辑。逻辑是清朝末年外来语,以前没有逻辑这个词语。繼同音通假字輯。玄、邏、維、繼这四个文字都属于“幺”这个符号的统辖字。厶表示前阴后阳,幺的笔划逻辑涵义表示阴阳复相辅。幺表示排行最小的数,表示1,不是一。五个幺表示邏輯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左右两个幺同谓之玄,上下两个幺同谓之玄,表示相关逻辑、相同概念逻辑关系。前后成排、先后成列,四个幺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表示系列逻辑概念。里面四个幺与外面一个幺同谓之玄,玄之又玄,表示概念逻辑系统。所以繼之者谓善表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邏輯,成之者谓性表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表示一阴一阳之命题得道的概念。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这是道之德之仁之义之礼的语言逻辑识读法则。“失”象先,读释,表示先释。首先依类象形会意,其后形声相益,建类一首,比类合谊,识读同音通假字,转注词义,引申喻义,大致中和,大致综合形声表义,这是《中庸》教的。
道家儒家圣人思想史《四书五经》不是那么简单的。一阴一阳之文字与语言是道之德,一阴一阳之辩证逻辑关系是道之理,一阴一阳之概念名之义是道之义,一阴一阳之规律与规则是道之逻辑,关键在文字。
“失道而后德”,表示先释道之名之义,而后解释道之德之仁之义之礼。道之名之义主要包括五类。道之文是依类象形会意、形声表义之道。道之字是道这个汉字。道之词是道这个词组关系义,比如道德、道义。道之语是道这个词语关联义,比如道德观。道之言是概念义,包括方法、路径、事物的本质与客观规律。道之义之名主要包括道之德、道之理、道之性、道之律、天地人之道、地之道等关联关系义。“之”表示关系、关联,左右文字发生关系组词成词组,之前之后关联成词语。文之右是字,字之左是文。文字组詞,詞组成語,語言成文,这是首尾接龙句,上下呼应,前呼后拥,左右关系。
“失德而后仁”,表示先释德之名之义,而后解释德之仁之义之礼。德的概念名包括文、字、词、语、言之名。德的概念义主要包括德之道、德性、德之性、德之名、德之理。德之名包括仁义礼智诚信孝忠勇毅。德之理是概念得逻辑关系,道之理是命题得逻辑关系。德之性不是德性。释不是译,解释不是翻译。译读易,翻译改字易名易义。
“失仁而后义”,先释仁之名与义,而后解释仁之义之礼。仁的概念义包括仁之德、仁之性、德之仁、性之仁、仁义、仁孝、仁明、仁慈、仁爱。翻译只能理解其中一种意思,需要辩证,像这样列出证据清单辩明明仁、辩明明德。“失义而后礼”,先释义之名与义,而后释义之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生之德是上德,德畜之物是下德。道之德是上德,德之仁之义之礼是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表示道之德这个道之名与道之字的概念已上德,所以解释道之德,是以有德,下德不需要再解释道的意思。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德之仁之义之礼这个下德无需释德,因为道之德已经解释道与德的概念名与概念义。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意思是“上德”没有解释为某类名、某类义而不能以为是某类名、某类义,不能想当然的以为。首先要辩明名义刑名审理,《阴符经》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意思是“德之仁之义之礼”下德无需解释“德”为某类名某类义而有上德所解释某类名某类义以之为准。
《道德经》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門,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禮也,理也。玄,道之辩证逻辑关系性质义之名也。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同前三笔画与后三笔画相同,之四笔划与玄前四笔划相同。横折两笔划,横一笔划,折一笔划,笔画与笔划概念不同。阴阳爻符“谷”,左右两点表示两个“一”,人笔划撇捺表示阴、阳,笔画口表示一阴一阳之概念集合块。“死”根符“一夕匕”,笔画一分三段表示阴阳和一,笔划一分两段表示阴阳合一。夕表示分析,夕阳时分,夕读析。匕表示杀也、刑也、比较、比类合谊。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禮,豆乃五谷,曲表示委曲求全而不死,祭献母牛之禮表示谷神不死,禮读理,大礼论理。牝这个词语意思是母牛,文字牝不是这个意思。牛曰一元大武,命题一、概念元、关系大、逻辑武,匕杀义存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