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的微信通讯录里的名单都被做了分组,比如同事、同学、家人、A小组、B小组等等,然后每次发朋友圈都小心翼翼勾选分组选项,生怕一不留神就发错了组。当然,你在屏蔽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可能在屏蔽你,大家见怪不怪。
被屏蔽占比最高的我想是领导和家人,尤其父母。屏蔽领导,因为工作中难免有小情绪,发个朋友圈宣泄下,免得被领导看到又要各种“请喝茶”,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屏蔽家人,工作生活中总有不顺心的时候,但凡这种情绪发到朋友圈被家人看到,尤其是父母,“发送”键按下后不超过10秒,你爸妈的微信或者电话肯定就来了,各种关心,外加担心。其实只是说个心情,想安安静静自己待会,为了避免父母这种牵挂担心索性也就只报喜不报忧了。
马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看来说到了根本。你说出的话,一千个人听到,那就会有一千种想法,表达者的本意早已被曲解的面目全非。我们当然不能阻挡对方言论自由,但是每当你看到对方给你的评论风牛马不相及时,心里估计飘过了N多个“无聊”,对话不在一个频率上,久而久之,没有交谈的交点,自然对方也就被甩出了朋友圈。
现实中面对面的沟通一旦出现误解,我们会立刻纠正,而在朋友圈,这种大家只是发表个人言论、观点的地方,如果出现误解,回复不超过三个回合也就放弃了。因为我们没必要花费过多时间去解释,观点不合,何必强求。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可能你只是说了句今天天气怎样,然后下面N个回复,从天气问到工作,从工作问到生活,八卦之心,人皆有之。然后自此,你再也不发表任何天气言论了。
其实这种误解言论给表达者带来一定情绪负面影响,以及情绪压力。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而在情绪的背后,评论者只顾着自己的关心以及迫切的好奇心,却忽略了表达者内心深层的感受。有些言论点到为止即可,过分的自我主观认知表达者的言论只会让表达者越来越疏远你。人们在自我表达时,时刻都透露着本人的“三观”,你的“三观”和表达者背道而驰时,想必你离被屏蔽的日子也不远了。
微信已经用了很多年,和当初开始用时对比下,你会发现你的朋友圈由最初的全部开放,慢慢分组越来越多,除了那些微商每天刷屏占据你朋友圈大部分屏幕外,每个人真正发朋友圈的次数在递减。微信越来越多被人们用作商业推广的渠道,真正社交意义的本质在减少。人们开始减少在朋友圈的情绪输出,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变,朋友圈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和亲朋好友分享生活的那个圈子了。
误解来源于认知,认知又反映在个人观念上。可能十年前你们彼此合拍,三观一致。而十年后,你们早已被各自的生活重新灌输了新的思想观念。所以,发生误解也很正常。这是个追求效率、追求利益的时代,既然彼此观念不合,那么我有理由把你请出我的“朋友圈”。各自相安无事,也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当你打开朋友圈时,默默看看,就是最好的选择,实在忍不住,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