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冒死翻越折多山
骑行川藏第六站,折多塘至新都桥,全程53公里。
折多塘至新都桥,路程不远,但必须要翻越折多山。
折多山垭口标高海拔4298米,是康巴第一关。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东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该山也是传统的藏汉分界线。山两侧的人口分布、生产、生活状态等方面都有较显著的差别。大渡河流域在民族、文化形态等方面处于过渡地带,主要分布着有"嘉绒"之称的藏族支系。从折多山往西下来,才算正式进入康巴藏区,只是行政区域归属四川省而已。什么草甸、雪山、牦牛、青稞、藏居,经幡、寺院、酥油茶,这一切西藏独有的景物均渐入眼目。“折多”在藏语中是弯曲之意。
其实,折多山是川藏线上12座4000+中最难翻的山,被骑行者称为“折磨山”,偏偏它一点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摆在了第一座的位置。那是对所有骑行川藏线的人第一个考验。翻过了它,你就能咬着牙翻过后面11座4000米海拔以上的山,翻不过就会从这里放弃。折多山几乎让70%的骑行者在此止步,或搭车翻越,落下终生遗憾。
6月23日,旅馆开饭迟,大家直到7点半出发。
刚出门就遇上了一排排军车风袭电击而过。这几天正是某部在搞奇袭318铁骑拉练,时不时还有小战士竖起母指向三位上世纪50后喊加油,这时的上世纪50后就有点自豪感和飘飘然了。
这年轻人有了自豪感都喜欢装逼,其实老年人有了自豪感也一样喜欢装逼,或许这就是人类的共性,没有年龄之分。因此,这三位上世纪50后两脚一蹬,也就真的加起油来,转眼就超过了一队年轻骑行者。殊不知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在高原地区是禁忌的,事后,我就是第一个被惩罚的。
从折多塘到翻越折多山垭口,海拔将提升1098米,就这1098米高度的差距,要爬坡21公里。在海拔3千多米以上的高原上爬坡骑行,不怕体力,只怕高反。
为了能顺利骑行,从一开始我们三人就约定以慢速度前进,一路上三人互相关照,同步前进。可后来因为一装逼,终归是年龄大了,渐渐地我和阿聪还是慢慢滴落在后面了。
到了海拔4100多米,离垭口还有160米时,我就觉得很想睡,全身感到无力,双脚就像踩在棉花上,车轮也像越来越不想滚了。开始还以为是累的原因,后来才想到是高原反应。我知道自己中招了。
因此,我让阿聪先上,自己立即停下,先喝下一杯浓浓的葡萄糖黑咖啡,然后坐下慢慢调整呼吸。可是,再怎么调整也不行,总觉得吸两口气只有一口气是有用的,另一口气根本吸不进来,感到胸闷。全身就像被抽了骨头似得软塌,我只能躺下休息了。
突然,我觉得自己心脏部位似乎被冰块碰了一下,感觉绝对不是冷,确实是冰。正在想怎么回事时,这种感觉又出现了,但时间都很短促。这是否是死神在和我打招呼?不行,我不能躺下,我应该站起来,当这种感觉第三次发生时,我就挣扎着站了起来,总觉得人有点晕。
但看着头顶上方拐个弯就到的垭口,看着垭口那高高竖立的白塔、和在寒风中猎猎飘扬的隆达,我的脑子里似乎有两个思想在争斗:一个说,算了别再骑了,搭车吧,或干脆打道回府。另一个说不行,都看到垭口了,坚持一下一定能上。
这一争斗把我给斗醒了,便自言自语地说了句特有哲理特经典的话:“骑了可能会死,不骑一定会后悔死!”。“可能”,那就是还有50%的生机;“一定”,那就是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为了50%的生机,那就骑吧。说来也怪,当你决心一下,奇迹就发生了。渐渐地,我缓过劲来,那就接着骑。就这样,我象蜗牛似得,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终于骑完这最后该死的160米,到达垭口与大家会合。
垭口是一个景区,许多游客看到三位上世纪50后能骑行上山,都围拢过来争相合影留念,一时间我们就成了网红明星。
垭口温度很低,天上乌云翻涌,雪山上的冷风吹来刺骨的冷。看来马上就要下雨了,我们便匆匆拍了几张照片,穿上所有可穿的衣服,立即下山。
说来奇怪,一说下山,我的劲不知怎么又突然来了,就像刚才根本没发生过什么似得,而且骑得比谁都快,在一段短暂的路程里,我的码表曾跳出了每小时52公里的速度,还真把自己也给惊吓住了,便及时降低车速,安全下坡。
从折多山垭口到新都桥,有42公里下坡路。新都桥又叫东俄罗,是一个镇名,而不是一个景区。
新都桥海拔约3300米,并没有突出的标志性景观,但沿线却有10余公里由折多山到塔公草原的过渡带,风光极好,很有北欧田园风光的味道:颜色亮丽的藏居、满山坡的牛羊、大片的草地、藏式的佛塔,恰到好处地点缀在各处。随手一拍都是最美的风光!
这时,骑行的痛苦已化作对美景的陶醉。路两侧基本是辽阔的草地和成片的青稞田,几排小树迎风摇曳、几只牦牛悠闲移动,欢快的小溪就在期间自由荡漾。这样的景色,在远处雪山的陪衬下,更显得绿意浓浓,生气怏然。微风吹过,让人有一种莫名舒心的感觉,恍若行走在天堂。呵呵,怪不得新都桥被称为"摄影家走廊"、"光与影的世界"、“扼杀相机电池的地方”!
今晚,第一次住进了藏族民居,感觉好新奇。
延伸阅读 ————独特的新都桥民居
新都桥民居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大地凝固的音符!
川藏线上的垒石与夯土民居,这些石碉的砌筑或是泥土的夯筑,其技术都堪称精湛、高超;其气势甚为雄伟、壮观。它也强烈表达出建筑者对大地的敬畏和热爱,让人仿佛听到了"大地之歌"交响曲。
新都桥的木雅民居大都采用倚山建房,以石砌墙。房高数丈,一般三层,底层养畜,楼上堆物和住人,采光极好,白墙院子和朱漆大门,每座楼房的每面墙上开着三四扇窗户,窗檐上用红、黑、白等色彩描绘着象征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图案。
几百幢美丽独特的藏式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背靠神圣的神山,脚下是流淌的河谷,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如此古朴典雅的乡土民居资源,是中国乃至世界乡土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