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过年,提前将我妈和孩子送回家。我又回到了工作岗位,需要坚持两周。
这两周里,每天我都会跟孩子电话、视频,我妈说的最多的就是,自从我走后,孩子整天都让抱着,根本不下地,就算是玩,也要让我妈陪着,夸张到我妈去个卫生间小孩就会大哭一场。
我与孩子不能算是第一次分离,但却是他懂事以来第一次。
不久的将来,我们之间还会面临更多次的分离,都需要我和孩子一起去面对。
前不久的北大留美硕士12年春节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一度引发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界限问题,各方评论褒贬不一,有说父母过分控制的,有说个人成长的。
2005年,王猛最后一次在家过年,此后的12年,未曾回家过春节。2012年,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至今已6年无任何联系。
(针对这件事,网络上已经有很详实信息,本文不赘述。)
在万字长文中,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保护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稳定的信心。从父亲的回信中我们看到了父母方认为无微不至的爱,在万字长文中我们却看到了王猛认为的无处不在的控制,为何会产生如此天差地别的认知?对于现在的父母,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才是真的为孩子好呢?
首先,健康的家庭,夫妻关系一定优于亲子关系。
很多有子女的家庭,父母一方尤其是母亲,母爱泛滥到眼里只能看到孩子,就连自己亲亲的老公也靠边站。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最后陪伴我们到老的一定是自己的配偶,而孩子虽然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借由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但他有着他自己的使命,将来也会建立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孩子......
健康的家庭,一定要将夫妻关系放在首位,只有和谐健康的夫妻关系,才能给予孩子健康完整的爱,让他学会爱和被爱,将来才会更好的将爱传递下去。
其次,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我们与孩子实现了第一次分离,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漫长的,孩子第一声啼哭宣告了他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
当我们看到孩子去拿够不到的玩具时,总会直接给孩子,但是爸妈们是否知道,就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却让我们的孩子丧失了自己去探知的能力。
一次两次,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忘记如何去努力,如何去手眼协调,如何去迈步。当然会有很多人说这未免危言耸听,但实际就是这样,凡事父母包办下的孩子,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心智都要比同龄人差很多。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
打着爱的名义,不分离的爱,都不是真爱,或许是一种枷锁,也或许是父母强加的意志,总之,带着一些特殊的含义。
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那现在开始练习分离吧。
在父母与孩子不断分离的过程中,他会逐渐完善自己的品格,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当他具有独立人格的时候,他就会成功蜕变成“成为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