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遗教经》上说: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
你能知足,就不会有贪心,不贪心,就不会为物欲所趋使,就不会总不满足总不快乐。知足是福气,是功德。
知足之人常乐,不知足的人就常苦、常忧。
作为烟火浸润的俗人,我们往往不在乎自己得到的,拥有的东西。既然己经得到,就不稀奇,常常视而不见。
反过头来又花大量的心力去追寻那得不到的东西,心心念念,莫名焦虑。那些求而不得的东西,久了就成为心头的那颗朱痧痣。
“平生修得随缘性,粗茶淡饭也知足”。人生于天地间,修练性情摒弃不必要的欲望,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即使粗茶淡饭物质贫乏一点,也是知足快乐的。
小学课本上有一则寓言故事:《猴子下山》,讲述一只小猴子下山找食物的故事。它路过玉米地,开心的摘了几个玉米,经过果园又满心欢愉的摘下红红的桃子,后来又看见一片西瓜地,扔下桃子摘了西瓜,路过芝麻地时,它扔掉西瓜摘了芝麻。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天黑了,小猴子只好带着芝麻回了家。
你可能会说,哪有那样的事,不过是个故事。可是小猴子犯的错,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犯过。因为想要好上加好而做出得不偿失的事,一生中一定有那么几件。
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它讲述了渔夫家的老妇人不断向金鱼提出要求,一步步的,将最初只是想生活好一点的追求变成贪得无厌的欲求,从清苦到拥有繁华辉煌,再到一无所有的故事。
人们向往好的生活,追求富足的物质是没有错的。错在不懂得适度,不懂知足常乐这个道理。
很多人不是不幸福,是要求太多。
“幸福最大的障碍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贪官、悍匪、为利是图、作奸犯科之人若是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犯下遗臭万年之罪。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唐伯虎在与仕途擦肩而过时,并未伤心绝望,反而是悦纳当下的自己,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都在笑谈中成为历史。
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没有得到的东西,终其一生都想寻觅,觅而不得实苦。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欲求满足后的空虚与淡漠,使人陷入顾影自怜的迷雾,也苦。所以此二者都是悲剧。
何为幸福?能感知自己拥有的东西弥足珍贵,不论人或物或情感都悉心珍视,你就能体会到幸福。
“你的幸福我知道,知道无用,徒羡他人的幸福我依然只是一个赤贫的乞丐;你的幸福你知道,才能转化为心灵的饱足。”
知足常乐。
知幸福方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