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有云:你们得不到,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也得不到,是因为你们妄求。
——致一条迷路的鱼
总是不敢奢求,总是有一种忧伤。
书上说,每个人逐渐成熟的过程,就是忍受分离、孤独、失败、背叛,愤慨的逐一攻破。如果孤独是我们共同的命运,为什么还要让我们相遇,让我们忍受别离?
心里有很多很多委屈,有很多很多难过,可是不能说,也不知如何去说。就像杜拉斯所说的那样: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无能为力。最后的日子里似乎不该如此悲观,这好像是我一贯的风格,又好像全然不是,总之,无纠结,不人生。一切的一切就好像打翻了回忆的百味瓶,个中滋味也只能自己感受,对于别人,真的只能一笑而过。
这些天过得有点乱。
首先,恩施之行,享受了一份意外的美好。为什么说意外,因为从来没有这样被照顾的如此周到。以往,害怕对谁过于依赖,害怕离不开谁,害怕自己变得很没用,害怕有一天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会不知所措,所以总是倔强的独立着,所有的事情都逞强,都自己寻求解决,可是,恩施之行,我却像个被收留的孩子,被照顾得无微不至,很感谢这几个朋友,让我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一份久违的感动。那种感激之情是无以言表的,那种安心将自己的一切安排交与另一个人的信任。不善于表达的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
好想好想做一个什么也不用担心的孩子,被人宠爱着、照顾着。苦笑自己的幼稚,我们每一个人,曾经一起年轻过的我们,都无可抗拒的长大着,终将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每一个人都要在各自的生活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没有谁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一辈子,我们似乎总被生活园囿着。恩施之行,让我重新感受了做个小孩的开心,也告诉我,我终将回到自己的世界,过自己的生活,无论我怎么抗拒命运的束缚,无论我走多远,我最后还是要回到原先的地方,重新担起生活的责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那是我的命运,是我至今仍然想要去抗拒的命运,是我一直不相信的东西。
其次,每一个人生命中总有那么几个重要的人,有些人路过你的生活,而有些人走进你的生命。他们就像你生命里的音符,充实着你的人生,只是不一样的是有些歌是欢快的,有些歌是悲伤的。
L最近情绪不太好,她说想离开几天,其实离开看似可以改变所有,其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想这一点她比我清楚。她说我们我要用心生活。颓废不起,失败不起,生命中还是应该有些可以坚守的东西的,比如梦想,比如责任。我们都是容易忧伤的孩子,也都是热爱阳光的孩子。有时候,相信似乎变成一种很傻的执着,可是,傻又有什么不好呢?
Z失恋了,我其实很怕自己七夕没过成,还得接着过光棍节的,但是那谁又能说得清呢?他说想去散散心。好像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心事,每一个人都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快乐。Q说有时候想能不能有个社团用来不用强装坚强,能互相倾诉互相鼓励。真是个很好的想法,好希望身边的朋友们都能在各自的生活里活的开朗一点,希望他们身边能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照顾他们关心她们,能陪她们说说话,这样也许就不会那么孤独了吧。
临走时给C发了条信息,很希望他能幸福。其实我们都该学会遗忘一些东西,这样大家都会过得比较轻松吧。可是,我们总是一边遗忘,一边怀念,时间除了改变我们的容颜和阅历,什么也改变不了,记忆中的故事还是那般美好。可是百度一下“故事”和“结局”,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有结局的。
我不得不承认,善于写作的男人对我是有很大杀伤力的。一个思想成熟的男子,一个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借助于文字承载表达出来的男子对于我而言是十分有魅力的。也终于明白珍妮特说的,文字是你能信赖的。你可以一直看一直看,知道你看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他们不像人,绝不会一句话说到一半就变卦,所以看出一句谎言就容易些。
至于D,我竟然有点陌生感,也许是我的错,也许是我们的错,总之,他是一个让我觉得走不近的人。说这话也许很伤人,可是,难过就是难过了。《幸福了吗》中白岩松说:过于乐观就会把世界和人生看得很美,而结果往往十有八九不如意,于是受打击就大;可先把人生看得悲一些,就知道这条漫长的路上,总会有或大或小的苦难等着你,遭遇了也会以平常心去面对,错过了更会窃喜。先把人生看透了,活着才有希望。D,我希望,我希望我们也能是走进彼此心灵的朋友、知己。
给P打完电话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聊了一个多小时,谈理想谈未来,谈心情谈社会发展,谈人生经历。这个温暖的孩子,真的每一次每一次都在我身边,那天,为了见她一面我最后赶去火车站,她很好抱,丝丝温暖,让怕冷的我感觉不那么孤独。在她身边时,总是可以笑得很开怀很单纯,真好‘
最后,生活总是一半明亮,一半忧伤。借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的一段话鼓励自己,未来的人生不管如何艰辛,只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份安宁,给心灵一个归宿:
别无选择,并不意味着失落。
粘湿阴冷的恐惧,危险的想法,还有我暂且抛却,留待日后再处理的重重阴影。我不可能一劳永逸的抛却他们,总有一天我会想起来,会去面对。
但并不是所有黑暗的地方都需要光明。
文/苏小茉
2011年9月6日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