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我走近影院重新和大家一起看了电影《零零后》,比起第一次看,这一次我的思维更加清晰了,电影里很多细节的地方能自然地能进入到我的大脑和内心了,但同样的电影不同的人看到是不同的感受。
这次点映我是借着哆哆妈妈的发心完成的,在第一次看过后,我也想发起点映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但是我没有勇气,因为我怕来看电影的人寥寥无几,氛围太遭,最终放弃了,是哆哆妈妈给了我挑战自己的机会,唤起了了我传播电影,传播好的教育的使命。在电影评论里,我看到了观众们的评论都非常好,感觉触动很深,看了之后我感同深受,但其实,也许还有很多对电影无感的人,就像我曾经对于教育无感一样。
我作为这次观影活动的负责人,和哆哆妈妈一样,希望每一个来到影院的人都能够有所收获,哪怕只有一点,但过后和朋友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观众对于电影的感受并不像我描述地那样能够打动人,所以因此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同时也开始结合电影片段回忆多年以前我对教育的无感,麻木。
片段一:孩子王池亦洋拿子棍子说:“我要把你们打成肉泥”。
这个片段我在看电影《小人国》时,印象就特别深刻,大李老师在夺回池亦洋的棍子时,一边用语言说服池亦洋,一边试着夺回棍子,但她并没有一下子抢回棍子,没有使得池亦洋觉得得自己很弱,她让池亦洋最终自己松手,这样池亦洋并不会因为害怕权威而没有自信,没有力量,一次次这样的帮助,他成长起了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在进入到社会适应能力会很强,孩子长大后不会轻易用拳头解决问题,会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会想办法解决,变得自律。曾经我在幼儿园经常会遇到孩子打人和抢东西的行为,我的做法通常都是直接抢过来,然后再批评或者惩罚孩子,孩子们要么会因为害怕而会在我没有在场的情况下去继续这样的行为,要么就慢慢变得胆小怯懦,没有信心,表面看到孩子们规规矩矩,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可我们往往都只看表现,不看本质,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那个时候看这场电影,我想我肯定没有现在这样的感受,因为那个时候我对于教育,对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没有深入的觉察和意识,认为上一代的父母和老师这样,周围的人也这样,自然就吸收了同样的处理方式,又用同样的处理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
片段二:池亦洋打佳佳,扬言要掐死佳佳
大李老师将池亦洋和佳佳带到办公室,询问事情的经过,佳佳大哭说池亦洋打他,池亦洋也承认而且继续说要掐死佳佳,大李老师将佳佳带出办公室,留池亦洋在办公室呆四分钟,一般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都会带孩子们在办公室解决,这就像成人之间遇到纠纷问题也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解决纠纷一样,孩子的生活如同大人的生活,总是有矛盾发生,矛盾的发生也未必是不好的,矛盾的发生才能让孩子成长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这个时候就像调解员,如果能智慧地解决孩子间的问题,孩子会印象深刻,他们也会模仿老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成长起智慧,在后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池亦洋在解决佳佳和陈炳栋的矛盾中,已经没有在使用拳头,有效地化解了他们的矛盾。这些类似的事情在每个幼儿园都习以为常,在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出现,但往往我们没有用心地听孩子述说,我以前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基本上都是用批评的方式,如果孩子没有受到伤害,直接忽略不处理,这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和孩子的关系也是疏远的,在后来接触到大李老师的理念以后,我的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站在孩子的角度处理问题也自然成了我当老师的原则,无论怎样,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渐渐地和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了。
片段三:池亦洋在上课时登桌子
尽管池亦洋对课堂感兴趣,但因为他破坏了上课的规则,打扰了别的小朋友听课,他说不再登桌子了,大李老师说:“但你已经登了”,她还是将池亦洋抱到了教室外面。自由是有边界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规则的遵守和行为的负责在孩子时就要培养起来,大李老师每次的坚持,池亦洋懂得了规则意识和对自己负责任,据大李老师在电影交流群里说到,池亦洋有一天坐了十几次反思角,并且池亦洋在反抗的过程中不断地踢打老师,大李老师因此也受到了皮肉伤害,但大李老师始终都没有放弃帮助池亦洋建立规则,也没有使用暴力去对待他,最终池亦洋才能够自己遵守规则。我们在孩子的破坏行为上常常不知道怎么去处理,要么就是打骂,要么就是坚持一段时间看不到孩子的改变就放弃了,这个片段让我意识到了在处理类似问题上,要有坚定的决心,完全的信任孩子可以越来越好,持续地去帮助孩子,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片段四:球场上池亦洋犯规
在一场球赛活动中,大李老师是裁判,池亦洋因为手碰到了球,大李老师宣布他犯规,正玩得尽兴的池亦洋认为自己没有犯规,生气大哭,并骂大李老师是混蛋,大李老师还是坚持宣布池亦洋犯规,最终球赛不欢而散。虽然没有完成球赛,但孩子从中学会了球赛要遵守的规则,这才更加重要。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为了孩子能开心地完成游戏,忽略了游戏规则,无所谓一些小的破坏,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生活不遵守规则,这就形成了潜意识,潜意识跟随孩子长大成人,一旦固化,很难改变,就像我们随处看到的乱扔垃圾现象,闯红灯现象等等很多的社会规则被破坏。
片段五:家长会上家长们集体要求池亦洋退学。
大李老师并没有因为家长们的要求而让池亦洋离开,相反,她像家长们分析了池亦洋身上的优点,也表示了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池亦洋的欺负之下变得很弱,也不会让强的孩子一直欺负弱的孩子。大李老师坚决不放弃帮助任何一个孩子,最终孩子们才成长起了高尚的人格,父母也学习到了正确的理念,帮助孩子找到了他们的人生目标。在以前教育生涯中,我们通常都会应了家长的要求,同样会认为这样的孩子在班上会扰乱班级持续,用强硬的方式制止,制止不了心里就希望他离开。无论从师德还是爱心上来说,这都是不允许的。
片段六:柔柔在泥土堆中了充满诗意的语言。
有一个场景是柔柔独自站在泥土堆中迎着微风一个人自言自语发出了感叹:“风景,风景,我要呼吸这新鲜的风景”。这样唯美的画面就像一个诗人在美景中作诗一样,我们很少看到一个五岁的孩子可以如此自由地表达自己,感受自己,把自己和周围的自然完全融入到了一起,接着她在两颗树之间用绳子来回荡,这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天性本该是如此纯真美好,不会因为害怕弄脏身上而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不会因为被控制而不敢释放自己,我们常常会因为害怕孩子受伤不让孩子尝试看起来危险其实并不危险的事,因此孩子失去了自由,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也想起了我小时候可以无所顾忌的在山上和小伙伴玩耍,那个时候很多父母为了生存问题无法照看我们,父母这样的无意识恰恰让我们能够享受童年的快乐和自由,如果能让孩子该有孩子的样子,这何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呢?
片段七:柔柔被小朋友们排斥。
在沙坑里,柔柔扔沙子,被一个小男孩拒绝,并不断地拍打她的手,柔柔大哭,小男孩离开,大李老师带着柔柔补救陷阱。在教室里,柔柔被周围小朋友欺负,遭到了大家的排斥,大家都说不愿意和柔柔玩,大李老师分析:柔柔经常幻想自己是童话里的公主,很难融入到现实和小朋友的相处中,她无法将童话和现实分离,电影好几个场景,都有小朋友欺负柔柔的情况,柔柔就总哭,大李老师在教师会议中请各位老师想办法帮助柔柔,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大李老师一对一持续三个月帮助柔柔,最终帮助到了柔柔和小朋友的相处之道,有一次在教室里,她看到小朋友都排斥柔柔,于是将柔柔单独带出教室,向大家宣布带柔柔出去玩,这样特殊照顾使得小朋友们愿意和柔柔玩耍,让大家接纳柔柔。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很难看到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帮助好了他们就能够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在教育中,我们很少去思考,很少去学习,因此孩子也会错失很多被帮助的机会,电影的这些场景,大李老师对于孩子的处理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再者,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会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地从孩子的行为中去分析,去了解,然后解决。
父母的教育决策影响孩子的人生方向。
柔柔和池亦洋都不是传统观念的优秀学生,进入小学时代的柔柔在一家自由式的私塾学校学习,而池亦洋在公立学校学习,柔柔数学成绩不太好,她形容数学就像一条毒蛇,在电影交流群里,柔柔的妈妈说到,柔柔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柔柔的妈妈也对她满怀信心,电影里,柔柔的爸爸对于柔柔的成绩感到担忧,希望送柔柔补习,而柔柔妈妈希望保留柔柔的兴趣牺牲成绩,在经过一番讨论和商量后,他们最终决定尊重柔柔自己的选择,周末的时候,带柔柔学习她喜欢的芭蕾舞,进入初中的柔柔,选择了独自美国留学,和同学相处得非常友好,但遇到了寄宿家庭的排斥,她意识到她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应该也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而池亦洋在小学成绩同样很糟糕,经常被老师批评,几乎对学习感到绝望,看到他学习痛苦的样子,就像看到了我们学生时候的学习状态,看到这里,不禁掉下了眼泪,因为成绩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办,自暴自弃 ,遇到不会做的题,干脆就直接抄同学的答案,池亦洋的爸爸妈妈看到这样的情形,感到心疼,周末就带他放松,缓解学习压力,然后带他尝试各种兴趣班,最后池亦洋到初中时,才找到了自己的所爱:橄榄球,他在这项运动中找回了自信,通过努力练习进入了中国橄榄球队。这时候,我们看到了池亦洋浑身充满了激情,仿佛恢复了幼儿园时的活力。
好的亲子关系没有沟通障碍。
面对池亦洋的早恋问题,池亦洋的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如何让孩子的恋爱不影响学习,最后在和池亦洋的沟通中,池亦洋同意遵守一个周约会一次,并且在不影响练球的情况下,整个交流的过程池亦洋没有任何的隐瞒,亲子之间也没有发生任何的冲突,这样和谐的亲子关系,我想应该是很多父母都渴望的吧,池亦洋的爸爸在交流群的分享,也说和孩子的关系好了,孩子的问题自然就少了,所以首先要解决和孩子的关系问题。
感恩能够再次看到电影。
感恩张同道导演花了12年时间拍摄的这场电影,感恩大李老师对教育的付出,对我生命的影响,感恩影院给我们提供了场地,感恩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宣传,感恩哆哆妈妈给予我再次看到电影的机会!感恩每个孩子带给我的成长,教育的信念,值得我坚守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