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题目,您可能吓了一跳。天呐,难道这又是一起父母虐童案例?
然而,并不是,这是我儿子亲口说出来的,但我们家每个人都很爱孩子,很喜欢他,疼都来不及,更不用说虐待他了。
可是,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三岁九个月)就这么“悲观厌世”呢?现在的孩子也太玻璃心了吧,动不动就要死要活,以后长大了还了得?
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做家长的心情非常复杂,特别是他不止一次这么说的时候。心烦,生气,失望,郁闷,难以置信……
有一次我不在家,儿子因为这么说还挨了奶奶一巴掌。可想而知,奶奶听到他这么说时心情很难过也很生气,实在没想到别的更好的办法,才出此下策。
不久,他又这么说了。(可见,打,长期来看并不管用)
情景再现
有一次,然然来我单位玩儿,看到桌子上有一个螺丝钉,上面是六边形的图案,他特别想要,就问我:“妈妈,这个没什么用了吧?”我看了看说,“这个可能还有用,因为妈妈不知道是哪里的零件。你可以在这里玩儿,但是不能带回家。”
然然顿时特别委屈,趴到我的腿上说:妈妈,我要死呢,你弄死我吧……什么对身体不好?
我心里咯噔一下,又来了!
怎么办?怎么办?
我不能因为他这么说,就满足他的要求。就这件事情而言,我并没有错,孩子可能会因为没有得到满足,比较伤心,但他有权体验各种情绪。让孩子高兴并不是父母的责任。
想到这里,我抑制住想要把那个零件给他的冲动以及自己内疚的情绪(早知道这样,之前给他就好了,还惹出这么多事儿来,然而,挑战就是机会),对他说:然然,你觉得很伤心,因为妈妈不让你拿走那个零件?
然然没有理我,继续说“妈妈,我要死呢,怎么死?”
我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共情都不管用,你到底想干嘛?
于是我说:好啊,你想怎么死?
然然想了想说:烫死我吧。
我说:好。
回到家里,我拿了一个杯子倒了一杯热水放在他面前,然后就离开了。(之前我们尝试过,他其实很知道保护自己,只是嘴硬)
他摸了一下说:妈妈,太烫了,你给我加点凉水……
后来然然又要求:妈妈,我要玩儿尖螺丝,能扎破手那种。(看来他还带着情绪呢)
这时我已经平静下来,我知道越是不让他做,他偏偏要做来实现自己的错误目的(潜意识中的)。于是我没有阻拦,还帮他一起找尖螺丝,他玩儿了一会儿,没意思,就没再要了。
错误目的表
回想事情经过,我当时的情绪反应,心烦,愤怒,着急,愧疚,对应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难以置信,失望,对应孩子的目的可能是报复。通过伤害自己,来威胁父母,或者表达自己受伤的情绪。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错误目的表帮助我梳理了孩子的可能目的,针对寻求过度关注,我更加注意每天一早一晚的特殊时光,向他表达爱,经常拥抱他,和孩子建立持续稳定深入的连接。针对报复,运用“我信息”表达与有效倾听还是必不可少的。
我做了什么
1.没有再刻意提办公室螺丝的事儿,我已经用行动表明了态度:别人的东西不是想要就能拿走的。
2.和家人一起回想了为什么孩子对死这么敏感。我们想到之前给然然讲过爷爷捉老鼠又把老鼠打死的故事。后来,奶奶再讲的时候,就把最后拿砖头砸死老鼠的一段改编了一下。
3.然然再说死的时候。我问他:你是不是很害怕?他说:是。可见他可能因为恐惧死亡,所以才用这个来表达极度失望,或者希望以此取得家人的过度关注。
4.然然再说死的时候,我平和地用游戏的方式应对,比如让他躺床上闭眼睛一动不动装死。这样他渐渐说得少了,因为他发现不怎么管用,也激发不起妈妈的情绪了。
5.我对然然说,你这么说妈妈觉得不舒服,可不可以换成其他的表达方式,比如:我很生气/郁闷/委屈……他点头同意了。后来我就会在他说的时候提醒他,你应该怎么替换这种说法来着?
感悟
当我就这个问题咨询身边的朋友时,没有一个人和我有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还不知道死是什么,也没有接触过。这进一步表明,每个孩子是如此不同,个性特点,生活经历都不一样,而父母通过学习成为自己孩子的专家又是多么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挑战。从焦虑,不知所措,贴标签,到淡定处之,迎接挑战,转化为机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我想借用《倾听孩子》一书中编译者的话总结:
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