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现在贪图的享受,未来都是后悔的泪》 在简书得到了三千up的阅读量,着实出乎意料。
有读者看了我的文章觉得自己弱爆了,以为我很厉害。其实我并没有多厉害,我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坚持学习。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一度也很迷茫,老师送给我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我记得我刚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女生每天化妆、吃饭、上网,男生玩游戏。我以为这就是大学生活,于是变得像他们一样松懈,对上课的内容提不起兴趣,整日浑浑噩噩,毫无上进心。有些同学报了第二学位,我懒,又不多愿花钱,于是更加无所事事。我现在甚至不能回忆起自己第一学期到底做了什么。
等到期末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傻眼了。怎么各科成绩才排了十几名?我以前成绩从来没有跌出过年级前三啊!
那天我狠狠地哭了一场。
我觉得不公平,周围的人都是这么过日子的,凭什么他们都比我的成绩高?我明明也认真准备考试了,凭什么给我这么低的成绩?
气愤过后,我开始反思,发现问题其实在我自己。
采访课要录制一期采访节目,我想当然地请来一个学长,但事先没有沟通好,导致我问的很多问题他不愿意回答,节目谈话严重偏离主题。节目结尾没录完我就提前离席,后期居然都不知道处理一下。
实践课成绩占总成绩80%,我录成这样,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
大学考试题也不像以前考试那样,画个课本背下来就能得高分,大学考的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考的是主动思考的能力。我到现在都记得,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当试卷要求解释“无冕之王”的含义时,我居然答不出来只好胡诌一番。老师确实在课上没有讲过,但别的同学怎么知道的?还不是自学学来的。
痛定思痛,我决定开始改变。
我给自己打气:可能我比别人适应环境更慢一点,但没关系,我可以学习呀,学习看看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平时是怎么努力的。
于是我像他们一样去看书去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和老师探讨问题。每一次上交作业,主动请老师给我做点评,指出我拍的好的和拍的不好的地方。
你看我多笨哪,还跟中学生似的,大学四年都是这样学习的,直到写毕业论文都是这样。
-2-
毕业论文的题目是个比较新的领域,相关的文献非常少,当时我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想把这篇文章写好。所以我把所有有关的文献都看了一遍,认真写成文献综述——尽管这些东西可能都没有人看。
因为把文献都捋了一遍,论文写得还算顺手。然而提交论文的前三天,导师却突然打电话来说要重新写。
重新写!
三天重写一篇五千字的论文!可能吗?可能,提交论文的那天早上五点钟,我连着熬夜三天,完成了最终稿,调好了所有格式。最后实在没有力气去学校,只好拜托班主任帮我打印好交到教育处。
结果呢,那篇文章不仅顺利发表,而且得了优秀论文奖。
那是一篇包含数据统计的文章。将近一百篇新闻,我用稿纸画出表格,一篇一篇分析,填写表格,然后做统计,写分析。那三天我要简直要崩溃了,一方面deadline临近,可是数据还没统计出来,后面完全无法展开,五千字目标遥遥无期;另一方面,导师提出的分类方法我还不能完全理解,有时不知道该把新闻归在哪一类,只能停滞不前。
我不得不和导师沟通不懂的地方,导师只告诉我去查,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我只得逐个查分类标准的名词解释,每查到一个,就豁然开朗一次。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欠缺的太多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到论文完成的时候,我才突然觉得自己完全理解了这篇论文的主题。
-3-
读研的时候我又挑战了自己一次。
我从小数学就不好,别人考满分的时候,我只能考七八十分,为此经常被数学老师骂。后来我妈说,主要是学前教育没教好,连一百个数都不会数。
上大学的时候我还曾经雄心壮志地打算学一下高等数学,但害怕挂科,最终还是没有选这门课。所以当研究生课程要求学医学统计的时候,我是崩溃的。
我觉得自己肯定不行啊,人家都是医学院校出身,大学就学过统计啦,我四年都没接触过数学,怎么可能考得过呢。而且听说统计课挂人特别多,这下完了,毕不了业了。
但统计是必修课,我只能硬着头皮上。
偏偏基础统计那门课的老师不怎么行,经常上课颠三倒四,讲着讲着就把自己绕进去了,搞得一班同学一头雾水,原本明白的也糊涂了。上机课的老师又整天想着回家吃饭,没到下课时间就催着我们交作业,可是我连SPSS的表都还没搞懂呢!
我很抓狂,只得向师姐请教。师姐说,统计讲究的是一种思路,计算是次要的。你要以课本为基础,多看几遍就理解了。
当时统计课有两个班,基础班和临床班,两个课由两个不同的老师教授。我觉得自己比较笨,虽然报了基础班,但临床课也去旁听,同样的内容听两遍,加深一些印象。所以我得花别人一倍的时间在统计上。好在我学文科,不用上临床,也不用做实验,时间比较充裕。
可就是这样,到了期末考试我还是心里没底。考前一周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泡在自习室,除了午饭晚饭,每天雷打不动地看书,整理知识点,做题,对答案。有时遇到自己搞不懂的,我就跑到教师办公室去问。老师逗我说,连这都不懂啊,这有什么不懂的。
这样的状态不到四天,我觉得自己有些理解了。当我反过头来重新看自己问的那些问题,觉得自己真的弱爆了,这种问题确实没什么好问的啊,真丢脸。
到考试前,我已经整理出二十几页复习资料,还有几百页各届流传下来的统计考题……
最后考试低分飘过。我给统计老师写了一封邮件,感谢他一直耐心地解答问题。没想到他居然记得我,说我刚开始只会问些那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后来慢慢问的问题开始上道。这说明我下了很大功夫,将来会以我为榜样鼓励其他学生。
老师有没有以我为榜样我就不知道了,但我知道的是,那时看来无用的统计知识一直伴随我到现在。当我看文献时,我知道为什么用这种统计方法,因而更加理解这些数据。当我需要写涉及统计的报告时,我能顺利地回忆起可能要用到的统计方法。
-4-
上一篇文章有位读者留言:(迷茫)是不好。那应该怎么办呢?定一个目标?什么目标?为什么是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合适不?是否应该付出?若一时定不下目标怎么办?若定了目标,却又没有动力去做怎么办?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想到杨绛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看书太少。
我的回复给他是:你想得太多而不去做。
有这些时间胡思乱想不如去学习,去积淀,去充实自己啊。你不去学怎么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呢?世界这么大,难道就没有让你感到好奇的东西吗?我平时看电视遇到不明白的,还喜欢百度一下呢。为什么你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呢?拿着手机刷视频就能找到人生目标吗?就能得到动力吗?
哪怕你不看书,看看周围那些一直努力的人都在做什么,照猫画虎去做一做总可以吧?再不济,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坚持做下去,也好过现在无所事事呀。
迷茫不可怕,愿意走出迷茫寻求帮助,说明你已经开始反省了,真正可怕的是困在迷茫里却不愿意走出来。
不管工作是不是你喜欢的,不管专业是不是对的,既然选择做这件事,就去学习,努力把这件事做好。你现在认为没用的经历,不一定哪一天就会发挥作用,每一段人生经历都是最好的安排。
如果你没有目标,就暂时设立一个短期目标,每实现一个目标就再提高一点难度。积少成多,每天一点点进步,长年累月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如果你永远不开始,那你永远也不会进步。
饭要一口口吃,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路要一步步走,步子迈太大会扯到淡。
人不要太好高骛远。
所以,鸡血打完了,怎么做,就看你自己的了。要点不点赞,也看你的了。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如需转载、引用请简信索取授权,欢迎点赞和转发。图片系日本插画家Kanta Harusaki 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