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魏延式命运
第二章:马超式命运
第三章:庞统式命运
第四章:姜维式命运
第五章:荀彧式命运
第六章:陈宫式命运
第七章:结语
————
古希腊神话里有各种各样的XX式命运,比如普罗米修斯式命运、西西弗斯式命运、美狄亚式命运、俄狄甫斯式命运、阿基里斯式命运、伊卡洛斯式命运。
后人常以他们为典范,作为评论人与事的论据。比如文学中的西西弗斯悖论,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甫斯情结,数学中的阿基里斯悖论,经济学中的伊卡洛斯悖论等等。
三国时代也有不少命运充满悖论的人物,他们完全可以自成一派,拥有自己的命运体系。
PS:
我研究三国不喜欢苛刻地划清历史、演义的界限。很多严肃看待历史的人会有意见,怎能把演义和历史的内容混为一谈呢?
一者,史书太过简略,无法呈现事实之全部;二者,史书也是人写的,难免有主观成分。
而元末小说家兼三国研究学者罗贯中,结合史书、采集野史传说、加上推理想象而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未必就不符合史实,也许书里有比历史更真实的部分。
————
魏延式命运
简述:本没有这种命运,却被迫走上了别人为自己设定好的命运路线。
诸葛亮一见魏延就不喜欢他,而这种讨厌是没来由的。西川有那么多背刘璋而投刘备的人,也不见诸葛亮判定他们的未来。他断定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是西方祭司般的预言。连魏延自己都不清楚他的未来,诸葛亮作为外人又如何得知?
从此魏延的命运不再掌握于自己手中,他的人生轨迹已被诸葛亮画入星盘。
首先,刘备死后,魏延失去了独立的军事权,刘备生前他是镇守汉中的第一军事官,刘备死后前线军政归孔明掌管。
第二,魏延不受诸葛亮重视,进军子午谷的战略计划被搁置不用。魏延北伐时兼任前军师,其在军事上多有建树,肯定也有一些未见明载的作战建议。诸葛亮更相信马谡的纸上谈兵,而忽略魏延的实战经验。
第三,在杨仪与魏延的私人恩怨中,诸葛亮偏袒杨仪,激化了这一矛盾。
第四,诸葛亮不断安插各种明暗角色在魏延身边对其监控,包括马岱、王平、姜维、费祎等,最终这帮人合力将魏延铲除。
其实诸葛亮也是为蜀汉大局考虑,并非私心所致,他和魏延无仇无怨,也无利益冲突,无须特地针对他。然而命运却作如此安排,仿佛上天注定,魏延不知不觉走入了诸葛亮早已为他设定好的命运路线,只不过这并非天然,而是多了些人工雕凿的痕迹。可怜又可笑的魏延,一生竟活在别人的预言之中。
————
马超式命运
简述:一生都在不断复仇,然而这些仇恨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马超是个悲凉的人物,一生被仇恨包围。
他的继母被叔父辈的韩遂杀死,由于父亲马腾有羌族血统,文明程度较低,所以杀妻之仇也不追究,又与韩遂复盟。之后马腾被曹操召唤至京,实际上是当做人质软禁起来。而马超此时起兵“造反”,无疑是给曹操杀马腾的机会,就这样,马腾一族二百多口都惨死在曹操的刀下,一门殆尽,仅剩马超带着堂弟马岱流落西陲。
马超带着满腔仇恨对曹操发起了猛攻,将他作为自己一生的复仇对象,然而政治智商幼稚的孟起并不知道,杀死自己一家的罪魁祸首不是曹操,而是自己,是他的盲目冲动导致了灭门惨剧。他甚至认杀母仇人韩遂为义父,思想已非常混乱。而他的疑心又导致了与韩遂的不和,最后还砍断了韩遂手臂,杀死了西凉盟友,再次众叛亲离。
之后,他带着马岱、庞德凄凉地踏上了奔逃的道路。他在冀城不得民心而使妻小全部被杀,在城楼下亲眼看到她们被一个个砍了下来。被仇恨冲昏头脑的马超血洗历城,把自己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恶名传遍了整个凉州。然而马超的内心却又十分单纯,一直将自己视为正义的一方,十分荒唐可笑。
庞德忍受不了马超所为,感觉与最初的理想相叛离,所以有分道扬镳之念。后马超投奔张鲁,张鲁见马超一表人才,又新丧妻子,准备将女儿许配给他,却遭到谋士反对,认为只要与马超沾亲带故,就必死无疑。事实正是如此,他的一生不断地为亲复仇,而亲人的这些灾难都由自己招致。
他带着马岱投奔刘备后,庞德托病未出,终于有了离开马超的好机会,竟投降了马超最恨的仇人曹操。这对马孟起来说是天大的讽刺。
马超以为在蜀国找到了栖息之地,也只是南柯一梦,他没有一日过得快乐,一方面无法为亲人报仇,另一方面自我猜疑,在蜀中难得知己,最后郁郁寡欢而死。
马超的一生凄苦的命运无疑是他自己的性格所致。
————
庞统式命运
简述:想躲开命运的纠缠,却在各种偶然事件中促成了命运的形成。
落凤坡是蜀迷的伤心地。在此处,张任率兵射死了蜀国的二号军师庞统,导致后期诸葛亮一人无法兼顾荆、益两州,给蜀国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罗贯中在写庞统之死那一章中,用了很多巧妙的细节,暗示着庞统之死的命中注定和不可避免。
1、一开始,庞统定计在酒宴上杀死刘璋,从而一举夺得西川,刘备不允。
2、诸葛亮夜观天象,写信劝庞统不可激进,却加剧了庞统争功的虚荣心。
3、之后庞统献上中下三策供刘备选择,刘备采取中策,进攻雒城。
4、君臣二人商量行军路线。二人都抢走小路,说大路有兵马阻拦,小路轻松易行,实际上都是为对方着想而抢着冒险。
5、刘备说夜里做噩梦,有人重击自己右臂(左膀右臂正是隐喻卧龙、凤雏),劝庞统不可轻举妄动,庞统又不以为意。
6、临走时庞统的马突然猝死,刘备出于怜惜之情将自己坐骑“的卢”借给庞统,而导致庞统被射成刺猬的罪魁祸首,正是这匹神驹。
7、张任并非神人,他只是赌了一把,猜刘备会旁敲侧击走小路,而他的主要刺杀目标就是刘备。他获悉刘备的坐骑是匹白马,所以一声令下,让所有的箭矢都对准骑白马的人。庞统成了刘备的替罪羔羊。
酒宴上的计策搁浅,无视孔明的来信,雒城的进攻计划,两条路线的选择,忽略刘备的噩梦,君臣临阵换马,张任的赌博式出击……这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发生,导致庞统必须要死,甚至巧合得像是在自我求死。“落凤坡”这个地名的设定,更增添了庞统之死的宿命色彩。
————
姜维式命运
简述:一生不断地向目的地进发,却永远都到达不了目的地。
姜维就像西西弗斯,不断地将沉重的大石头推到陡峭的山上,然后再眼睁睁地看着巨石滚下山去,再推上去,再滚下来,永远地重复着这个毫无意义的动作,一生不断循环这种无用功。就像前方的星星触手可及,却总也摸不到它。
姜维本是魏人,感激诸葛亮的知遇之恩,而立志报效蜀汉。在孔明身边他成长了许多,也逐渐被诸葛灌输了几十年的内力。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愿被姜维全扛上身。
姜维北伐中原长达25年,大大小小十余次,胜负参半,激昂惨烈。所遇到的敌人几乎涵盖了魏国后期的所有名将:郭淮、陈泰、邓艾、钟会,都是军事上数一数二的好手。
姜维在每次失败后都没有气馁,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其做出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做法,一心只有北伐中原,将蜀汉的政治、民生抛于脑外,不精进战略方法,不设法与东吴联合,不听取部下(张翼、廖化)的意见,成为了一意孤行的独行侠。
然而我们又不能怪责伯约。即使蜀汉灭亡之后,他仍然忍辱负重,假意投降钟会,忍气吞声,被人取笑,只是为了复兴蜀汉大业,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甚至超越诸葛武侯,足以让后人思而堕泪。
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到底的,居然是来自魏国的降将!
电视剧中郤正曾言:“蜀汉之亡,绝非将军之罪。”然则姜维却有着摆脱不了的干系。他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长官,而非一名游侠,国家兴亡都掌控在他一人手里,怎可偏执理想不顾大局呢?
姜维独步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向上推滚着巨石,却永远到不了山顶,就像《等待戈多》中的爱斯特拉冈,满怀希望耐心的等待,越是虔诚越是绝望。临死才醒悟过来,原来“吾计不成,乃天命也”。看来一切不过是命运的捉弄罢了。
————
荀彧式命运
简述:最害怕的结果却是在自己的帮助下逐步完成的。
荀彧的思想要比郭嘉复杂。郭嘉一心只为曹操完成霸业,这种霸业是刘邦式的,推翻旧的统治机制,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
而荀彧的理想是刘秀式的,他要帮助曹操复兴汉室,拯救原来的统治,比刘备的思想还要纯正。
所以当曹操的野心逐步扩大之后,荀彧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他阻止曹操称公加九锡,目的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努力白费,不希望与理想背道而驰。他不想让曹操成为逆臣遭人唾骂,也不想让自己成为帮凶。他感觉光复汉室的希冀渐行渐远,自己所做的一切与最初的理想背道而驰。而这一切又是谁造成的呢?答案是荀彧自己。
如果没有荀彧,曹操甚至早就失去了兖州根据地,更奢谈称王称帝了。
荀彧先是为曹操设定了政治蓝图,推举了各种人才,并在危机关头为他保住了大本营。
接着迎汉帝入许,奉天子以令不臣,巩固了曹操的政治地位,扩大了声望。
在官渡之战中,他是最大的幕后功臣,坐镇后方,稳定军心,运筹帷幄,神机妙算,使曹操的王霸路线越走越顺。
荀彧兼具萧何、张良之所长,从旁人眼中看来,他就是在帮助曹操建立帝业,可见荀彧的政治思想根本就是矛盾的。
然而他却走不过自己那关,抱着迂腐破旧的思想包袱,迈向了反对自己的道路。
他的自杀,不是曹操送个空盒子那么简单,他是在否定自己的一生,原来兢兢业业一辈子,到头来空无一物,这就是荀彧的命运。
荀彧是一个智慧的谋士,更是一个纯净的忠臣,所以在道德上接受不了瑕疵。温文如玉的文若大人,宁可玉碎也不瓦全,他最终选择了自我毁灭,而且毁灭得相当彻底。
————
陈宫式命运
简述:在恶魔的手中救了另一个恶魔,再耗尽一生的力量与之为敌。
陈宫和荀彧都是曹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物。荀彧支持了曹操一生,最后却在精神上背叛了他。陈宫在恶魔董卓的手中救了曹操,却用尽自己一生去反对他。
陈宫一开始救曹操,是因为对曹操保国安民的政治主张十分赞同,更钦佩他敢于在万死之中行刺董卓的英雄气概。所以他抛却生死,私放曹操,弃官封印,和曹操一起走向了逃亡的道路。可以说他是曹操的救命恩人和患难好友,在曹操最落魄危险的时候与之同行,应该和卫兹、鲍信、典韦等人一样,值得曹操一生记挂。
然而曹操错手杀死吕伯奢一家的偶然事件,和曹操故意杀死吕伯奢本人的必然事件,让陈宫忧虑起来。
他对自己之前所做的判断产生怀疑,“宁我负人,勿人负我”这句话一直回荡耳边,陈宫觉得所救之人也许是一个比董卓更大的恶魔,于是他开始否定自己,甚至于当晚就想杀死熟睡的孟德。不过他还是放弃了,他觉得自己刚救了他,立刻就将其杀死,这是耻笑于世的荒谬行为。
而曹操为报父仇在徐州大开杀戒,让陈宫再次后悔,他逐渐形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以杀死曹操为己任!
为此他甘愿投奔有勇无谋的吕布,来帮助自己完成心愿,用陈宫的话来说:吕布毫无心机,不似曹操奸诈阴险。他的谋士生涯不再以“兴救天下、平定乱世”为目的,而是和自己的梦魇作对,进行一场感性的复仇大计。
可惜他的才智在吕布帐下无法发挥,还不如严氏、貂蝉的床头耳语,而曹操拥有荀彧、郭嘉、荀攸、戏志才、程昱等绝代谋臣,陈宫以一人之力,如何与这帮天才抗衡?
所以吕布的败与死是必然,陈宫的复仇也有些堂吉诃德的意味,虽然可歌可泣,但也可笑至极。
当曹操在白门楼处死陈宫的时候,两人同时想到的,想必都是当年中牟出逃的患难与共吧。
————
结语
综合来看,蜀国的悲剧人物占大多数,后人把蜀汉作为三国故事的主角也有一定的道理。人们往往喜欢把悲剧色彩浓厚的一方作为移情对象,对他们的同情和遗憾,也是对自己的认同与希望。
除了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关、张、赵的勇之外,魏延的苦,马超的悲,庞统的惨,姜维的痛,都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负面情感,值得三国迷去关注。
虽然这些人物都有着明显的缺点,犯着荒谬的错误,但正是这些缺点和错误才让他们形象丰满,性格复杂,引得后人同情和思考。
深入分析,会觉得他们是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浮士德、安娜·卡列尼娜、贾宝玉那样在真善美三重困境中不断挣扎的立体角色,而非简单的扁形人物。他们或可笑,或可恨,同时又是可爱、可敬的。
历史已经发生,无法再回头,然而打开历史,会发现一条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英雄们的梦的开始都很美,结局大多却悲凄而凉惨。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轨迹,很多人钻进了死胡同,就像粘在蜘蛛网上的虫,面对生命的痛苦和煎熬而无法逃脱。如同普罗米修斯日复一日地饱受鹰啄肝脏的折磨,仿佛西西弗斯永远受到单调重复的惩罚,生活在悖论之圈里,永远看不到希望。
我们作为观看历史的后人,所以能看得开这一切,但当局者迷,我们或许也正深陷怪圈而不自知。
不知千百年之后,有谁会像本文这样,来分析一下我的命运呢?
2012.4.11初稿 2018/1/2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