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空?过去最常见的解释是他有反抗精神,但是我们稍微回忆一下大闹天空的情节,就会发现孙悟空从来都没想过要推翻统治。他第一次闹天宫,是因为玉皇大帝封他当弼马温,是个不入流的小官。他闹了一场,得了个"齐天大圣"的称号,就欢天喜地回来做神仙了。他第二次闹,是因为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没请他,他觉得受辱了。但他没有武力杀进天宫,而是偷桃、偷酒、偷仙丹,四处捣乱,发了一个文件,上面列了孙悟空的几大罪状,全都跟偷有关,没有一条是说他要造反的。
反抗精神这个理由,似乎不太成立。作者说,用江湖逻辑分析,大闹天宫这个情节就很好理解了。如果把大闹天宫还原到人间,它就等于古代的江湖好汉大闹京城。这种故事,宋代以来流传的很多,因为它们体现了行走江湖的一个重要准则——闯荡京城都好出名。
作者在书里举了好几个故事做例子,其中有一个很有名,就是《七侠五义》里的白玉堂闹东京。白玉堂有一群结拜兄弟,几个人自称是五鼠。当时的皇帝赏识武将展昭,给他一个封号,叫御猫。白玉堂就不舒服了。他闹到了东京,先是跟展昭比武,然后又闯进皇宫内苑。白玉堂自己也知道,这犯的可是死罪,但他很豪气地说:既然到了东京,不如到皇宫内走走,也不枉我白玉堂虚生一世,哪怕从此倾生,也可以名传天下。
孙悟空非要当"齐天大圣",其实也一样,是想要名传天下。因为名声就是闯荡江湖的本钱,孙悟空自己很清楚这一点。在取经路上,他经常拿名声来震慑对手。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误会孙悟空,要把他赶走。孙悟空走之前,还特别嘱咐沙僧:如果有妖精要抓师傅,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作者进一步说,理解了《西游记》的生活经验来自江湖,我们就会明白,如果抛开小说在隐喻层面的意义看,《西游记》真正的故事主线,不是求取真经,而是江湖历险。
我们知道,《西游记》是从玄奘取经的记录《大唐西域记》演化而来的,孙悟空这个角色是在故事的流传中才出现的。本来,玄奘法师才是这个故事当之无愧的主角,小说不该从孙悟空讲起。但是,孙悟空慢慢抢占了主角的地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西天取经这条故事主线也跟着变味了。"取经"成了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故事主线成了孙悟空闯荡江湖的历险。
在最初的《大唐西域记》里,就已经有食人鬼、狮子国这样的传说,有一点神怪鬼魅的色彩。后来的戏曲、小说就在这基础上充实、丰富,逐渐演绎成了《西游记》的神魔世界。在这个过程里,充实、丰富这段故事的材料,肯定是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都熟悉的经验,因为他们肯定要通过熟悉的经验来推想和接受取经故事。
作者认为,这个熟悉的经验,就是江湖经验。我们知道,像《西游记》这样的古代长篇小说,都是从说书发展来的。说书本身就是江湖营生,听书的人很多也都是市井小民。明代商业发达,这些市井小民不再做农民,开始从事贩运、,常年要在江湖上奔波。所以,不管是讲故事的人还是听故事的人,他们所熟悉的经验,都是走江湖的经验。
我们再回到小说来分析一下。西天取经有一个设定,唐僧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路上的劫难,大多都是妖怪要抓住唐僧,吃唐僧肉。你想想,对孙悟空来说,这不就相当于江湖上的拦路打劫吗?而且,这些妖怪往往占山为王,平时就打家劫舍,谋财害命,是不是跟《水浒》等等小说常见的山大王差不多?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取经开始不久,唐僧师徒来到观音院,这里有个老和尚,和附近的妖怪黑熊精来往密切。老和尚看到唐僧的袈裟是个稀世珍宝,就生了谋财害命的心。寺院的和尚打劫来往客商的故事在其他的明代小说里很常见,就是因为这是客商走江湖的真实经验。
另外,《西游记》里面还经常写到用瞌睡虫这样的法术把人迷晕,孙悟空就用过这招,这招还原到人间,就是江湖惯用的伎俩,下蒙汗药。碰到强盗妖怪,孙悟空经常说,造化造化,买卖上门了;或者,照顾老孙一场生意。这些也都是江湖上的语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