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前碎碎念
当小梦邀请我到谈情说爱学习群做分享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第二反应还是拒绝。
签约之后,也会被问到要不要开课,我的答案异常坚定,不。
一来呢,觉得自己写文时间不长,并没有水平高到哪里去,也没有好的人生经验可以分享。为人师,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管是讲道理,还是传授经验,抑或是答疑解惑,我皆不擅长。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太过痛苦。浪费自己的时间,浪费听者的时间,与谁都无益。
二来呢,写作这件事,是过于私人化的东西,个人的经验,无法大而化之,推广适用。关于素材的收集,关于笔法的运用,写作路上这样那样的好习惯,可以通用的技巧,你随便看一本写作技巧的书,百度一下经验,便会有五花八门的好方法给到你,实在没必要开课一讲。
三来呢,对于目前越来越多的课程开设,我常常会想到一句话:听了太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放到这里便是:听了太多的培训课,依然写不出好文章。
多读,多思,多写,写作路上,没有捷径,唯这六个字而已。在我看来,与其到处着急忙慌地听课,不如将这六个字付诸实践,去做便是。
然而小梦说:你写了那么多爱情小说,你就告诉我如何写一篇好的小说,从构思到下笔再到收尾,你是一步步怎么做的?
我的答案几乎让他吐血: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啊……
小梦依然坚持不懈:你好好想想,将这些步骤一一分解,用一种具体化的形式,将它表达出来。就像你将脑子中朦胧的情节和线索,转化成具体的爱情小说,再用文字表达出来一样。
在此之前,我从未试过这样的剖析方式,也许是我不擅长总结的性格使然。
关于写小说这件事,作为初学者,我现在还没有做老师的水平。但作为一个写爱情小说的尝试者,我个人的经验确实还是能够分享给大家。
受小梦所托,有了以下这些文字,以供在谈情说爱学习群分享使用,个人经验,一家之言,局限颇多。如果对各位能有一丝一毫的启发,也便是文字的意义所在,经验的意义所在。
二、在简书写文的成长之路
我2017年3月开始在简书写文,最初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写影评,因为我特别爱看电影,每周都要去电影院至少一次。
当时我正在看《大秦帝国之崛起》,写了剧中的四个人物,嬴稷、范睢、伶优、苏秦,投稿到人物、影视天堂、娱乐八卦、社会热点、首页几个专题,基本上没有被拒过稿。范睢那一篇还被黛玉晚报收入、简书微博转载,我当时挺高兴,觉得官方是认可的。
可是,数据却特别惨淡,到现在为止那几篇文章,点赞数都不到50。
写人物文和影评文,不像写小说,坐到电脑前就可以写。写文章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剧照截图,影片台词,人物生平,历史地位……等等,是很耗时间的一种文体。我写这几篇文章,真正写文章用的时间很短,基本上一个晚上就能把字码出来,但在此之前,至少需要两三天,把这个人物在剧中出现的场次串联一遍。
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不像现在心中有数,比起数据更关注文章质量的状态。那时,对自己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需要借助外力来树立自信。花费了时间和心血,数据惨淡是一个很严重的打击,所以,我就开始想换一个方向写写看。
加上3月底开始在谈情说爱专题做编委,每天审稿爱情相关的文章,我就尝试写爱情小说和个人成长的情感文。写的时候很轻松,不需要提前准备太多资料,而且反响还不错,所以4月份开始我将重点放在爱情小说上。
我之所以说自己的文章是爱情小说,而不是爱情故事,因为我的文章故事性不强,基本上每篇文章不超过5个场景转换,没有大的情节变动。我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做人物心理活动和场景的描述。
很多人都说,小说和故事最大的区别在于,小说侧重刻画人物,故事侧重情节起承转折。从这一点上,我只能将自己的文章定义为小说。
我比较幸运,在刚开始写文没多久,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对于每个人来说,初步尝试一件事的时候,都需要这样的信心:我适合这个,并且我能做好。
我希望我们都能建立这样的信心,还有多少那么几分的傲气。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快乐不气馁,这条路很长,这一点至关重要。
事实也证明,我的定位没错。到6月份的时候,沿着爱情小说这条路,我达到了签约作者的标准,不过当时没想着申请。到8月份简书邀请我签约,也是因为他们觉得我爱情小说那个文集不错,认为比较适合出版。
多尝试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的,然后将力量集中,去在那个领域做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最好状态,就是我在简书写文半年,得出的最适合这里的经验。
三、写作前的两个问题
假如你打算往写小说这条路上发展,在一切开始之前,不妨先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1、你为何一定要做写小说这件事?
2、做这件事是否让你专注、让你快乐?
乍看之下,这两个问题有些相像,但认真回答,你便会发现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一个确定了你的写作动机,一个决定了你的写作持续性。
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从年少时,便有混混沌沌的意念在脑海里盘旋,在我还说不清这些意念是什么之前,我被它们困扰。有一段时间,特别容易跑神,被随处可见的事物、人物引得思绪乱飞,不自觉间会陷入到自己的想象中。
这一度让我很痛苦,人群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后来有一天,我尝试将这些意念转化成一个个的文字、词语,用逻辑将其排列组合后,变成一篇篇故事,那些混沌的意念,逐渐清晰,脉络分明起来。
从这个视角来说,写小说对我来说是非写不可,理清思路,抒发感情,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更清楚地了解自己。
即便在当下没有什么可写,但如果你也有非写不可这般急切的表达欲望,那么,放开手、尽其所能将这种欲望转化为现实吧。
我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大家都清楚,写作是一个寂寞的过程,甚至可以用艰难来形容。你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敲下一个又一个在此时只有你自己看到、懂得的文字,为每一个词反复推敲,每一个句子来回琢磨。
有时候你写了一段自认为很好的情节,一拍大腿:“我去,我简直是天才。”或者你卡文、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抓耳挠腮怀疑自己的时候。
你蓦地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无人喝彩,也无人拍砖,唯有你一个人而已。当写作这条路越往下走,你越会发现,这是一条无人陪伴的路。
敲击键盘、构思文章,如果能让你不自觉陷入专注和快乐的状态,你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写小说发自本心,且本身能让你快乐专注。满足了这两点,我认为你是一个有天赋且有持久力的选手。
四、写作前的储备
当我们有了这个大前提之后,我们开始为写作,尤其是写小说来做些准备。这个准备过程会旷日持久、充斥在你的每一个日常行为习惯中。我分五点来谈:
1、尽可能多读书。
读书对于文笔养成、扩宽视野、思维延展有无比大的帮助,当然,我想每一个喜欢文字的人应该都会喜欢读书,这件事不难。
我读书有两种方式,取决于那一时段的心情。
一种是泛读,逮到书便读,好书坏书都读。如同水刚开时,往火锅里下食材,荤的素的一股脑都往锅里扔。这种方式读书,你甚至不太会记得书中的情节,更别说好的句子,好的词语,你只是大概记得自己看过这本书,其他不会有太深的印象。
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却是能起到夯实基础、填充血肉的作用。
就像竹篮打水,到头来一场空,可是竹篮在打水的过程中,一次次被洗涤干净,变成了一个更好的容器。
就像食物对身体的意义,你吃入口中填入胃里,在那时那刻并不知道消化系统会如何运作,但假以时日,它们便成为你身体血肉的一部分。
就像对要种庄稼的土地翻晒施肥,没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却是对要摘种的种子最好的滋补。
在大量的阅读之上,你能分辨出好坏高低,鉴赏能力会在不自觉中提升到很高的境界水平。好的鉴赏能力将在你以后的写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你站在离地面稍微高一点的地方,超脱出来,观望文字,评价文字,组合文字。
这几公分高度,使你的写作,产生不同于旁人的距离感、客观感。就我个人来说,这两个感觉是我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
用哈特费尔德的话来说便是:“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
另外一种则是精读,读一本好书,来回地读,反复地读。不止要做摘抄,而且要做分析、模仿、对比。像做外科手术一样,对你认为好的书、好的文章进行剖析,直到你对它烂熟于心为止。
问问自己这本书好在哪里,你喜欢它的理由,作者时间上怎么递进展开的,情节间如何转换切入的,对于人物、情景的描写,是如何合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的……等等等等,关于精读,就是要分析一本书的框架结构,行文思路,语言描写一系列我们写作中会遇到的问题。
然后想一下,假如这样的故事交到你手里,你会如何叙述。
这里便涉及两个模仿,一是对情节重建的模仿;二是对好的段落语言构造的模仿。
第一种模仿,需要用到你的逻辑性和发散思维,考虑同样的情节如何衔接更合乎情理,是否可以添加或删减,总之在作者的蓝图之上,让你的想象力发挥作用。然后和作者的行文顺序、内容进行比较,看看差别在哪里,分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第二种模仿,便属于刻意练习了。比如毛姆特别擅长人物外貌刻画和心理分析,川岛康成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出神入化,这两种属于我的短板。我看他们的书时,便会抽出其中某些特别喜欢的段落,自己写一下。这个段落中,他用了几个句子,每个句子用了几个词语,把词语和句子的数量记到本子上,用同样的数量重新构造段落。
这种方法对于修炼文笔和逻辑性,在短期内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有对比,你能轻易记住那些你不熟悉的好的词语,好的连接方式,而且能自然地运用到你的文章中去。
2、尽可能多观察和联想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写作原本就是对我们观察到、想象到的世界的情景再现。
我只说一点,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只做最真实的记录者。在观察某样东西、某件事、某个人的时候,先剔除掉自己的主观情绪,用彼时彼地最贴切具体的语言先行叙述,再把它转化为画面储存在你的脑子即可。
比如说,某一天,地铁上的一对小情侣、原配和小三打架的战场、等电梯时周围人的动作、外卖送太迟时快递员的表情和语气、风吹过时树叶飘落的姿势……等等等等,用心观察,你会发现每天有无数的故事在你身边发生。
不要着急下结论,把这样的场景原封不动储存在你的记忆里。当时的环境、当事人说话的语气、周围人的态度……当做一个个片段把它记下,在你需要用到这样那样的场景时,把你记忆的片段取出来,再进行润色。
关于摒弃主观感受,《月亮与六便士》里有一句话说得尤为正确: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集腋成裘。细致的观察之后,大脑会自动筛选出那些你记忆深刻的场景,甚至不需要你动笔去记,便会是你最取之不竭的素材库。
如此,你的客观性和思维的延展性,都能够达到。
3、尽可能多酝酿
在一个念头在你的脑海里翻滚的时候,让它多翻滚一些时日。
就像做烘焙的时候,把面团放进烤箱,等它发酵一样。温度、时间、酵母会让它自行变大。
写文章也是一样,当你萌生出念头后,让你的无意识和时间去膨化它,等到某个时刻,它膨大到非写不可时,便会有惊喜。这时候浓郁的情感会让你的文字一泻千里,下笔如神。
4、尽可能多练笔
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海明威都是从第一个字、第一个词、第一行句子开始书写起来的。
在尝试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如果有可能,每天写一些文字,几百字到上千字皆可,公开或者秘密皆可,任何形式皆可,这对语感的保持极有帮助。
在《成为作家》一书中,作者提供了两个写作的时间段,一个是每天早上起床后,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开始写起,在这个时间,人处于半清醒状态,很多无意识的东西会蹦出来,这些无意识会是日后你灵感的源泉。另一个是每天固定一个时间,雷打不动地写作,让它成为你的习惯,像吃饭睡觉一样。
我尝试了这两种方法,发现在练习的作用下,现在,只要我打开电脑,打开文档,哪怕我脑子里空空如也,写上上千字也丝毫不是难事。
因为,文字会催生文字,情节会延展情节,量变能引起质变。
5、在文章写出来之前,千万不要把它说给另一个人听
这一点,我也是最近才深有体会。
在上次简书对话题比赛前,我想了两个不同类型的故事打算着手写起。因为从未写过对话题,对情节的把控没有信心,便想找人商量一下。
在跟人分别叙述了这两个故事,听了相应的建议之后,我突然发现,我再没有了往下写的欲望。因此,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
那时候我才开始明白,写东西,必须有非写不可、非诉说不可这样强烈的冲动,也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冲动下,才会有写作的乐趣和动力。
一旦跟人诉说之后,这种冲动消失,你的笔触也就丧失了力度,文章大概也就夭折了。
五、开始写一篇小说
现在,当我们理清了写小说的动机、做好了写小说之前的储备,我们开始来写一篇小说。因为别的小说我没怎么尝试过,我拿爱情短篇小说举例,大体可以分为六步。
1、我们来确定这篇小说将要描述的感觉,即它会有一个怎样的主题。
感觉,是一切文章的出发点。在感觉的基础上,我们嵌入人物—构思情节—制造冲突—设定结局,当这一切轮廓成型后,用合适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让读者准确体会并理解到你的感觉。我认为,这便是一篇好的小说了。
爱情小说的感觉,暗恋、相恋、孤独、惆怅、错失、把握、身不由己、生不逢时、求而不得、穷追不舍、曾经沧海、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白头偕老……诸多种的感觉,我们首先来挑一种出来或者几种出来,作为文章的感觉主线。
2、我们来确定这篇小说会出现的人物,以及和人物相关的一切。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想的远比你要写的多得多。
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地域、年龄、职业、性格、相貌、爱穿的衣服、爱看的书、喜欢的人、惯常的动作、甚至TA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语调……尽可能细致地做假设,作类比,只有在作者这里,TA是一个活生生、个性鲜明的人,在读者那里,TA才可能是鲜活的。
你想象的很多东西,在行文时可能不会用到,但是,一定要事无巨细地去假想,只有如此,描绘TA的时候,你才不会做出有违人物性格的设定。
3、我们来确定这篇小说会用到的场景,以及场景之间的过渡和切换。
爱情小说的场景,需要的脑洞不会很大,无非相遇、相恋、相知、相杀、消失人海或终成眷属,在合适的节点插入对应的场景,用逻辑推动情节发展,再得出符合你已设定好的感觉主线的结局。
在场景的描述中,便会用到我们上文提到的日常观察中的片段,把你脑海中将会用到的片段提取出来,而你,便是那个场景的记录者。
你身处场景之中,又超脱于场景之外,你唯一要做的便是将你脑海中的场景真实地记录下来,刻画它、呈现它,然后推进它。
而且,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入那个场景之后,你会发现,场景是能够自己说话的,它会自行生发出情节、生发出对话。
在场景描述中,需要把握住场景的变化是为你小说中的人物服务的,需要靠场景的不断推移,让你的人物逐步向前,越来越接近你为TA设置的目标上。
合情合景、便是此意。
4、我们再来确定这篇小说的标题,开头和结尾,这是文章不至于跑偏的文字线索。
这是我写文的习惯,如果人物形象不丰满,场景还没设置,标题、开头结尾没有想好,我是断断不会下笔开始一篇文章的,因为这样,它极有可能会成为一篇行进不下去的废稿。
哪怕文章写完后,想到更好更合适的,再进行修改也无妨。但是一开始,我会把这些节点设置好,保证我在行文的时候不跑偏、不拖沓,不做与文章无关的鸡肋描述。
开头的一句话,会引导文章向合适的方向行进,它需要言简意赅、单刀直入,它决定你的叙述起点和抓住读者心理的程度。
结尾的一句话,会引导文章向正确的方向收拢,它需要留白性强、意犹未尽,它决定你的收尾力度和在读者心里留下的回音。
至于标题,更是文章最直观的外包装,再怎么谨慎,斟酌多久,都不为过。它需要既包含文章的立意,又能突出你文字的别具一格。
因为我对流量未过多关注,也暂时不打算吃自媒体这碗饭,在吸引眼球和注重文章的文学性上,我致力追求后者,所以会更多关注标题的文采度和简洁性。
这一步,因人而异,各取所需,但务必要对文章负责。
5、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来遣词造语、将脑中的这些意念、情节、人物转化成一篇具体的文字。
这个过程,便是文字功底在发挥作用了,意念和表达的差距、场景和描绘的差距,是驾驭文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修炼文字的痛苦所在。
在一点上,我们都需要花大力气学习,如何生动、准确、简洁。唯一的途径,便是读书学习,推敲琢磨,下苦功夫。
给到几个小建议:
如果不是因为某个特定的目的和原因,尽量避免语句和词语的重复使用。
表达清楚准确,让你的读者第一时间就能明白你的意思是什么,不需费解猜测。
用明确的词语代替模糊的词语,用具体的词语代替抽象的词语,用特指代替泛指,用动态代替静态。
6、文章写好后,在把它放到公众视野之前,尽量多放一放,多改一改。
多放一放,至少放一个晚上,在第二天或者更久之后,当你从沉浸文章的情绪中脱离出来后,才能更客观更理智地对文章进行评判和修改。
多改一改,至少保证在它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时候,是尽你所能做到没有错误了,我的习惯是逐字逐句阅读三遍以上。
也许写文章的这个时间节点,依然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有很多能力需要加强。
但我能保证,在此时,写出来的东西,是我的最好水平,我已竭尽全力。所以往后的任何时间,都不会说自己原本还可以更好这样的遗憾话。
你对自己文章的态度,读者是能感觉到的。一篇错字连篇的文章,一篇逻辑不通的文章,就不要指望有人能感同身受了。
六、相关书籍推荐
写作技巧类:
《创意写作书系》,4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南海出版公司
看完这几本书,我想,你就可以不用再听任何的写作课了。
古诗词类:
《人间词话》—王国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重温最美古诗词》—于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如果可能,把唐诗宋词作为你的枕边书吧,对于文笔的潜移默化,意境简洁地表达,没有什么能比古诗词做得更好了。
爱情小说类:
《一个陌生女生的来信》—斯蒂芬·茨威格,时代文艺出版社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译林出版社
《雪国》—川端康成,南海出版公司
推荐这几本书,无他,太美了。
既然是做爱情小说的经验分享,暂时就推荐相关的这几本吧。
最后用斯温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共勉之:
现实是认识到小说的复杂性,是接受你我都是凡人的事实,承认我们在学会走路之前要先学会爬,以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推论:你需要先迈出第一步。
那么,成为一个小说家之前,不要怕犯错,大胆迈出你的脚吧。
写作路上,正青春,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