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朱老先生的一封信
敬爱的朱老先生:
您好!
您在《谈美》一书说您希望我把自己所想到的写一封回信给您,于是我便将读过这本书后的感悟与收获,整理成了这封“迟到”的回信。
您在书中提到了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晚生看来生活何尝不是这样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所站的出发点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事物,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体会。这就不禁让人联想到您说的那句“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正式如此,同样一颗松,木材商是以实用的目的去看,科学家用研究的心态,而画家是从美的角度,三种态度截然不同。然而其中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您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 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说到您提出的“无所为而为”的境界。晚生在此分享一些我粗鄙的见解。
无所为而为,您说“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或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在我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而无所为而为强调的也是为,为了无为而为,艺术的寻求不能太过功利,有时候顺其自然或许更美。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何尝不能推广到我们平日的生活,把生活作为艺术,无所为地追求,淡泊名利,坚守初心。
先生不知当下有许多中华儿女正努力践行“无所为而为”。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支月英,三十年痴心奉献,用自己的青春托起大山里孩子的未来,她的这种格局和情怀感动了中国。屠呦呦无所为而为,专注科研工作,埋头中医药学,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最终被诺贝尔奖青睐。只问工作和内心的坚守,成就自然而来。再比如中国量子力学之父潘建伟,他如孩童般沉浸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他只和量子科学纠缠,让中国量子通讯站在世界前列。
您在书中还说到“距离产生美”。您说这是神秘感和距离感在作祟,我想也是。人们总是忽略自己已经得到的或者是那些熟悉的。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 。美感的意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您说到,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易理解,艺术和美的事物是给人们欣赏的,对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容易产生美感,因距离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想也是,俗话说的好啊:碗里的总没有锅里的香。这何尝不是一个道理呢?在用个当今21世纪流行的话来讲便是“得不到的就骚动”。
您嘱托我们要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样漆黑一般的未来。
我向您承诺,晚辈定当不负厚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此致
敬礼
您的读者:***
2019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