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友童
平时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妈妈问:“我的孩子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该怎么帮助他改正?” 其实,在我看来,很多妈妈的这种担心,尤其是很多小宝宝妈妈们的担心,往往不是孩子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保持注意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2、3岁的孩子,很难长时间做同一件事:往往做不了多久就会跑开,或者时不时东张西望,在成人看来,就觉得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我们还会发现,年龄较大的孩子,能够坚持在一件事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这种现象,心理学家解释为,年幼儿童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他们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1] 所以,当孩子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听故事、不能坚持把一本书翻完,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标签。
怎样让孩子具备不受外界干扰、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能力呢?其实,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注意力的表现也都是不同的。不要说孩子,即使是成人,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很难保持注意力的,因为,人的注意力不能一概而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的注意力也是不一样的。
其实,在心理学上,平时被我们所说的“注意力”,很多情况下只能算做是“注意”,注意的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选择性地对特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产生一般有三种:
1、事先无特定的对象和目标:不需要作意志努力、靠外界刺激、情绪等产生的注意。(心理学称做不随意注意)
比如街头走来一个玩杂耍的人,会吸引很多街上行人的注意;又比如一个人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就会对身边的食物产生注意。
2、有一定任务和自觉的目标:靠意志力来产生的注意。(心理学称做随意注意)
这种具有随意注意的能力即是注意力,它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比如,有的人养成了有规律的习惯,在规定的工作或学习时间,就能全神贯注;或者,如果具有顽强坚韧的性格,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后,就能够抑制其他诱惑,专注于要完成的事情。
3、出于兴趣的:既可以服从于任务的要求,但是又可以节省意志努力的注意。(心理学称做随意后注意)
这是出于对任务的理解以及对任务本身的直接兴趣,产生的注意力。研究表明,人们在这种注意状态下,最能取得成效。这样的注意力,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是非常有帮助的。
前面三种注意,是针对人类普遍的心理活动进行分类的,不是专门针对孩子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受到非常大的启发。因为意志力和理解力都与年龄有关,我们不可能要求很小的孩子就能够具备“头悬梁、锥刺骨”的强大意志,而且,即使具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如果没有兴趣做支撑,也难以长期持续。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培养和保护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于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最有驱动力的。我们会发现,即使很小的婴儿,在做自己感兴趣事情的时候,会非常专注、不折不挠地持续进行。比如处在“口的敏感期”的婴儿,会把能拿到的东西都放到嘴里“品尝”,即使我们把婴儿的手从嘴里拿开,他还会马上又放进去,非常执着和专注。
孩子在不同的敏感期里,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感兴趣的事情执着而专注。但是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剥夺孩子本应去做的事情的权利,或者经常打扰孩子,那么,不仅孩子没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他的注意行为也受到干扰和破坏。所以,决定注意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专注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加以保护。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我们可以说,小孩子的注意力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
因为俺的懒惰,好好同学从小在做她喜欢的事情时,很少被打扰。她现在虽然还不到4岁,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会表现持续的专注和投入,能够全神贯注地做很长时间,在旁边叫她都听不见。听幼儿园的老师讲,有一次手工活动是制作面具,好好特别喜欢,除了制作本身,她还非常认真地帮助老师进行活动准备和最后的整理归位,前后长达一个半小时。当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好好也会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比如一本不喜欢的书,翻上不到半分钟就扔一边了;不是特别感兴趣的玩具,玩的时候也会心不在焉。
注意最初形成于孩提时代,儿童最初形成的注意将影响他的一生。但是,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首先要养成在感兴趣的事情上保持专注、少受干扰,这需要成人给予保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意志力和理解能力会增强,能够懂得有计划有策略地集中注意力,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多注重好习惯和意志力的培养了。
参考资料:
[1]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版》(美)谢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