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现风
作为一名教师,究竟怎样过“研究的生活”呢?读吴松超老师写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也就是第一章的第二条:教师怎么过“研究的生活”,给了我明确地答复。
吴老师说:“教师要多观察、多反思、多写作,就是一种‘研究’的生活状态。”吴老师还说:“研究的生活”中,教师要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学校的教学状态、研究自我的状态。
我在学校一直被大家称为是:“研究型教师”,自己这么多年也一直在研究“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和“班级小组化管理”。“学习共同体的课堂”研究了20多年。前些年,自己在课堂上所谓的“研究”,仅仅就是像吴松超老师说的前两点那样,多观察,多反思。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反思,在反思中继续实践,周而复始地进行着。虽然也绞尽脑汁去思考怎么解决课堂上遇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但能用笔写下来的尝试太少了,甚至可以说没有。直到现在才知道这样的生活状态,称不上是一种完整的“研究的生活”,也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维持了七、八年的时间。
一直延续至跨省来到贵州省铜仁学院附属中学,在这里教书的这些年中,有一天,校长突然把我叫到办公室,亲切地要求我从做一个“教书匠”演变成一个“研究型”的教师。这时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的我仅且仅就是一个“教书匠”而已。于是,听取了校长的建议,我开启了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生活”,好在上天非常的眷顾我,第一个课题《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经过三年时间的研究,获得了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成果奖。后来高校的老师告诉我说:那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成果奖。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它的含金量,仅仅只知道,当时在我们铜仁市中小学校是唯一的一个成果奖。
在研究《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我发现班级小组化管理也是一项不错的班级管理方法。所以一直在继续努力的研究之中,至今为止有十多年的时间。铜仁学院的副校长还热情邀请我到铜仁学院参加学院的课题培训活动。学校的老师和朋友们一直都把我定位在“研究型教师”这个位置上,所以自己心里也生怕辜负大家的期望,一直努力把自己往“研究型教师”这个角色上转型。
但当现在读到吴老师写的“研究的生活”中,还有一项需要多写作时,我内心豁然一亮,感觉吴老师瞬间给自己指明了一条“研究型教师”,将要继续努力的道路。在读到书中一位老师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像一位教育家,但又不是那么理直气壮。”这位老师道出教育家的关键:“在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外,还有对教育问题的持续深入的思考,对教育的不懈探寻,有精彩的穿越时空的教育论著。”我想:“暂且不谈教育论著这个遥远的话题,就目前而言,是应该找个能约束自己惰性的环境,和大家一路成长,一起写作、一块交流。”因此我主动寻找到了河南杏坛网研社热心的张爱敏老师,加入了张老师的蒲墨师痕日更君团队。从此开启了吴松超老师所说的过教师“研究的生活”中的第三条-----多写作,自己日更的行程从此起航。
在自己喜欢的教育生涯中,不求有什么论著,只求在教育的实践研究中,也能潜下心来书写一下自己和孩子们的教育小故事、教育小叙事,来充实自己的人生,丰盈自己的教育生活。也不辜负自己这么多年对孩子们和教育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