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被主编选为古诗词编辑,几天以来,逐渐熟悉了工作,一天下来,不知道要拒绝多少诗歌,作为一个从小就读唐诗长大的人,我热爱古诗词甚于现代诗,虽然我担任现代诗歌研究会的职务,也从事现代诗歌创作和理论的学习,但如果让我自己选择,在没有压力下,在遇到事情不得不发时,我更喜欢古诗词来写我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的看法。
作为一个热爱诗歌的人,我能体会各位对自己作品的疼爱,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被被人指摘批评,但也有人这孩子生的有点随意,有太多真硬伤,的确难以收录,收入了会有诗词大神出来挑刺,投诉,小编儿,到时候岂不很难堪。
为了让更多的人作品顺利过关,那我就恬不知耻兼妄自尊大地说一下收录的标准。如果你想让作品顺利收录,如果你真的热爱诗歌而不是为了附庸风雅,如果你真心想提高自己的古诗词水平,那就好好看看下面的要求和建议吧.
一,古诗词在这里指的是近体诗,简单地说就是,五律五绝,七律七绝,一定按正常的格式写。有的人自己觉得水平够了,愿意写长律或者排律,但请弄懂一定长律或者排律的要求。小编虽然不才,但多少也懂得一些规矩,如果只是为了写长点,显示水平,又不按律诗格式,完全没必要。有人效仿曹孟德的短歌行,或者屈原的离骚,不是不行,请一定要做到词工意远,否则很容易被拒绝掉。
二,诗歌应该写清题目,注明用韵,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这样能有效地避免误会,也就是减少被误伤的概率。众多稿件看的时间长了会大脑缺氧,并且实话说,虽然我们当编辑,但写诗的功底有一些,但绝对不敢自大地说水平高超,比各位高明,群里大神很多,高手济济,我们很多时候看得可以,基本合律就可以。你不注明,就容易误伤。
三,关于诗词的平仄。这几天审稿要遇到过很多自由体的诗词,这些都会拒绝。可在大量诗词中,凡是意境优美的,用语优雅的,都会都会看看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要求。个别地方不对还可以接受,完全不按格式的,只好拒掉。还有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注明古体诗。如果注明古体诗的亲们,用语不可以太现代化,所谓古体,指隋唐前诗歌未定型时候的诗歌,你用太多的诸如1人民,阳台,这种字样有点不合适。更不能把自己随便写的五字或者七个字一句就叫古体。
四 如何写近体诗呢,今天我好为人师一回。事先声明一下,只是为了让更多感兴趣的文友了解基本格式和要求,为了简单地说明白,那些有争议或者深奥难懂的不必深究,更不应该攻击俺的理由。
诗词必先将就压韵,平水韵是古人的用韵,平水是个地名,至于谁编的,为什么这么命名,咱不用知道,只需要知道,它的好多读音平上去入和现在一二三四声不同,比如来和回,属于同一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上下一篇,依照它押韵,至于平仄只能求助于诗词检测工具。而中华新韵就好的多,它以普通话为基础,但有不同。有人拿新华字典作为工具和中华新韵做争论,完全没必要。韵书是专门的韵书,词典是词典,不能混为一谈。韵书它归着类呢,那些字算是一个韵。可以先根据普通话写,然后微调即可。
五 关于平仄,这是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所谓平仄,就是古人为了让诗歌在节奏上悦耳,语气上跳跃,而进行的字音的分配。过去分平上去入,现在则按一二三四声。当然前者不等于后者,因为过去的字发音在历史发展中发生了音变,但道理是一样的。以中华新韵为例,一二为平,三四为仄,古音同理。如果五个字的话,天涯若比邻而言,原则上,二四两字的音涯和比得一平一仄,七个字的诗句,中原北望气如山,二四六的原,望,如得是平仄平,
其他地方可平可仄,也有例外,比如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这叫三仄尾,和三平尾,皆不可以,七言里面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如果第五个字平声,那么就叫三平尾。唐朝初期,格律不成熟,李白,杜公等大家也有三平尾,都不算错,但自唐朝李商隐之后唐诗中没有三平尾了,以独在异乡为异客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乡,异,音为仄平仄,这叫相替,不符合就叫失替,而后一句,逢,节,思,读音为平仄平,(其中节在古代为入音)这和上一句相对。而第三句,知,弟,高读音为平仄平,和第二句这叫相粘,不和第二句一样就叫失粘。注意到这两种情况,基本上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例外,还有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上面两种形式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这叫犯孤平,可以加一个平声进行补救。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面本身存在这一些争议,简单的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基本合适就行了,至于拗救,句内救,句外救就算了,不是专门诗歌研究大神,不必深究。
六 关于对仗,也就是八句的律诗,原则上二三联应该押韵的同时,还要对仗,也就是词性相对。有的律诗,第一联就对仗,也就是所谓的偷春格,比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至于第四联也就到了关键的结尾,要点明主题了,多不再用对句了。个别的大家也用,属于高手之列。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对仗,但这是对仗中的流水对,两句只是形式相对,而意义确实承接关系,有的还可以表示转折或承接关系,元稹的唯将长夜不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也是流水对。
一般来说,对仗得保证名词性相对,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数量对数量,叠词对叠词,连绵词对连绵词,其中前三个好理解,数量中有特例,有具体数字,有概数,一,满,重,都算是数词的范畴。连绵词则都是词性部首相近的词,妖娆,妩媚,等词之谓也。古人分的更为细致,人事对人事,宫殿对宫殿,颜色对颜色,器皿对器皿,这就使得诗歌在音乐美之外有了意义对称之美。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对仗而对仗,太过相近,两句话说的是同一个事情,就会有合掌之嫌。对仗应该服务于意义。
七 关于意境气韵,古代诗歌或叙事,或抒情,或言志,或状物,当最讲究意境气韵。诗人人生阅历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胸襟气度不同,甚至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其诗歌的意境,气韵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李白豪放,杜甫沉郁,王维禅意,义山委婉,郊岛理解不了王孟的恬适,王孟亦理解不了岑高的雄浑,但是不管什么意蕴都表现出了真实的人生,都有浓浓的诗意。既然现代人要学古人的文雅和诗意,那就应该追求高尚,远离庸俗,追求文雅,远离粗陋,要说唐诗的美学价值,一本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就可以得其三昧,但真正的作诗,应该为人生而作,为天下苍生而作,所以意境气韵不在说,而在于行,在于在行中体悟,这绝对不是内心猥琐,言行失德之人能体会的到的。
关于守不守格律诗规矩的看法,有的文友说想自由发挥,不必严守古人的规矩,因声害意,得不偿失。也有文友说,新时代的人还抱着古人的形式不放,荒谬可笑,言外之意,俺成了封建残余势力,应该打倒,俺只能很无辜地解释俺的观点。
大家既然欣赏古人的五言,七言之精美,学古人的诗歌,读音用现代的还可以接受,可形式全然不顾,起承转合的结构也抛之脑后,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如果不愿受它的话,完全可以写现代诗,很多人的现代诗写的相当好,我们并不会看不起写现代诗的朋友。近体诗是很多年轻人包括老年人的向往,但也是痛苦之来源。目前国内正规的诗词赛事都要求近体格律诗,古今韵也有要求,没办法,诗专题诗词方面也会有这样的侧重。不知道以前的编辑如何审稿,很多被拒稿的文友表示不服,纷纷致信询问,我们很欢迎这样的交流,也有文友上来就说自己的诗作被哪哪录用,从哪哪获奖,自己写过哪哪书,言外之意,小编有眼无珠,不识大才。这个可以接受,因为要求不同,审美不同,我自己的好多诗歌在一些专题从未被拒,但有些专题能入选十分之一就雀跃不已了。经过我们的解释,很多人都接受了我们的观点,大家成了真正的文友。也有个别人,则恼羞成怒,脏字连篇,完全没有了文人的胸襟和气度,想来不过是把诗歌当做博取名利的工具了吧。
写诗如同练字,一开始总有些字写不好,经过别人的指点和经过自己的努力苦练*终于点划之间有了大家之气象,这就是提高,而写诗,一开始,文笔稚嫩,平仄不合,对仗不工,经过推敲,完成佳作。有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诗应该写给的自己,不用追求时间的快慢,才思如子建敏捷的当另当别论。从一开始的生疏,到最后出口成章,都是进步提高。随意地写诗,自由而无法度,看着惬意,最后不过是虚掷光阴而已。
想进一步提高的同学,可以读一下基本的诗词写作方面的书,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汉语律诗学》,李渔写的《笠翁对韵》,如果写词就看看龙榆生《词学概论》,《唐诗三百首》,再就是杜甫诗集,杜甫诗集,一定是杜甫诗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经过这番说明,我希望更多热爱诗词的人进入诗词殿堂,而不是误入歧途。时间有限,难免有的地方有语言失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地看待,诗词大神们,给我个面子,别对我劈头盖脸地一顿拍砖,对,看什么看,说的就是你。至于打赏滴同志,外面风大,屋里请,屋里请,嘻嘻。
文中借鉴了王力先生的一些主张和观点,再次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