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梦婷
转载请注明出处
01
最近你有不想做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吗?有的请举手!我有!不是闹钟响了不想起床上班;不是开会时心不在焉突然被点名发言;也不是心力交瘁地应付年末的各种总结。那是什么呢?答案是收到了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是个人作业哦,要求在元旦联欢会上3-4名家长带领小朋友上台表演节目。并要求自行购买服装道具,增强观赏性。
老师发出节目邀请通知后,当天群里集体沉默了。不知道其他家长接到这个通知的感受如何。看到消息,我心想作为一名资深财务人员,年前是最忙的时候,除了写不完的总结材料,还有全年的账目、报表、分析等工作需要完成,哪有时间和心情去上台表演节目啊?不约不约。心里一万个抵触情绪迅速蔓延至全身。
过了一周,周末老师在群里提醒大家报节目。群里家长们一如既往地选择了沉默。我作为家长心里还蛮开心的,看来大家都不想参与这个活动啊。干脆老师带领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玩一玩好了,家长勉强可以请假半天作为观众感受一下节日氛围。最后当然是我的小确幸没有得逞,自己被啪啪打脸。
第三周的一个晚上,老师下了最后通知,要求周四之前上报节目单。终于有一个家长A发声了,在群里求组队表演《小兔乖乖》,自己家出导演和演员。立马有2名家长响应做演员。好玩的是家长B发了一张自己孩子穿着小兔子衣服的照片,并告诉大家小兔乖乖已经被认领了,并彩排一次,节目重复。这一张照片和节目被认领并在周末彩排一次的那句话,一下子把群里的气氛点燃了。充满竞争的氛围让其他家长不能再坐视不理,开始约起来。一时间,求导演的、求演员的、求组队收留的,此起彼伏,很快近20名孩子和家长们组成了四队,《小兔乖乖》、《狼来了》、《猴子捞月》和《小蝌蚪找妈妈》,节目单从第一位家长响应,到最后敲定报给老师,用了不到一个小时。老师估计已经在偷着乐了,早知如此(必须参加表演),何必当初啊(拒绝、拖延)!
02
我们被老公同事拉入了一个群,家长A异常活跃,上来就是导演角色,确定了猴子捞月节目,并拿出自家猴子捞月故事书拍照上传,让大家熟悉剧本。事已至此,我们作为捡现成的群众演员,自然一致响应。不一会儿家长C已经在淘宝上找到了猴子的演出服,选了两种请大家选择,并且让家长们报一下孩子的身高、体重,方便预定。大家都满满的正能量,争着刷存在感。
一时间,我恍惚回到了毕业季,那时经常参加无领导小组面试,虽然前来面试的考生们都是第一次见面,但不影响各自的角色定位。总有热心人跳出来要当领导(通常不止一个,偷笑),也有报名做记录员的,大家都忙着表现自己,为的是给考官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把工作的机会把握在自己手里。
看着家长们热烈组织讨论,自己一开始非常淡定,这要是在单位一直是自己主导本部门的节目呀,难得轻松一回。作为参与者默默关注。到后来,自己心态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开始积极参与到节目策划中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细想起来,转变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宝宝听到自己要表演节目高兴不已。每天追着问,“妈妈我什么时候上台表演啊”?面对孩子纯真的笑脸,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二是由于节目单已确定,自己终于有了方向,从排斥演节目这件事转变后如何演好猴子捞月这个节目,以及孩子适合那个角色。从要我做、做什么,变成了怎么做、怎么做到更好。三是随着角色分工进一步明确,自己认领了老猴子的角色,购买了猴子演出服,还为水井道具进行了准备,专门购买了水井壁纸,并为开场曲、结尾曲的音乐和舞蹈做了两种方案......像谈恋爱时进入了热恋阶段,开始全心去付出,付出的越多,跟这个节目的感情就越深,逐渐爱上了这个节目。心态自然而然地转为我要做了。
03
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上有各种标签,家长、爱人、孩子、下属、领导等,每天在不同角色的场景下,都可能会遇到“要我做”的事情,一些要我做的事情自己内心抗拒,不想做,于是拖延到最后一刻,草草应付完事。完成质量如何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学会辨别,把“要我做”拖延也无济于事的事情,转变成为“我要做”,全力以赴想着如何做好,同样是这三个字,顺序调整一下,心态调整一下,完成的工作质量差异可能连自己都觉得吃惊。
正如保龄球效应原理中告诉我们的:保龄球投掷的对象是十个瓶子,你以“我要做”的态度全力以赴砸到十个瓶子和本着“要我做”差不多就行砸到九个瓶子,投掷一次看上去差不多,但是次次如此,一场比赛下来,你的得分是240分和90分的差距。何况不想做“要我做”的事情,敷衍了事,可能得分只有30、50分,与“我要做”最终240分的差距更加悬殊。早晚都得做的事情,为啥不从一开始就以“我要做”的心态去面对,去努力做到最好呢?“我要做”是克服难题的金钥匙,你找到这个金钥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