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对宋朝的一些文人笔记比较感兴趣,特地找了一批来看,这两天刚好看到《诸蕃志》,粗略翻译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诸蕃志》作者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宋太宗八世孙。
祖籍河南开封,祖父南渡后,于绍兴初定居临海(今属浙江台州)。
绍熙元年(1190年),赵汝适以祖上遗泽,补将仕郎。嘉定十六年(1223年),知南剑州。次年转朝奉大夫、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司。
宝庆元年(1225年)七月兼权泉州市舶使,十一月又兼知南外宗正事。
汝适在泉州期间,泉州海外通商贸易正值兴旺。他初任泉州市舶司提举时于“暇日阅诸蕃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理之联属,山择之蓄产,译以华言。”写成《诸蕃志》2卷。
赵叔叔的图片我就不放了,实在太丑了,一定是后人乱造的雕像。
《诸蕃志》
上卷为《志国》篇,记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下卷为《志物》篇,记海外诸国物产资源,共收45篇,约9万字,为后来《宋史・外国列传》所本。
它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并记有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里程及所需日月,内容丰富而具体。
该书有关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多采自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有关各国物产资源则多采访于外国商人。其中虽然不免有错讹,但就全书史料价值来说,仍不失为记述古代中外交通的佳作,并经常为后来的史地学家所引用。
今天我刚好翻到一篇关于索马里一带的记录,就先不管先后顺序,先翻译这一篇给大家看吧。
中理国
中理国,据说是在现在的索马里,包括索科特拉岛(今属也门)在内,同弼琶罗国(今柏培拉)接界。对的,就是那个专出海盗的索马里。看完赵叔叔的这篇记述,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就没变过!!
好了,我们继续听赵叔叔听来的故事。
南宋的男人基本个个都是戴冠帽,而中理国就不一样了,个个都不戴帽子、赤脚,而且不敢穿衣服,只是用一块大布一缠就能当衣服了。只有宰相和王的左右侍卫才会穿衣服、缠头,和普通民众区别开来。
当然了,王住的地方也会比一般民众奢华,都是用砖砌的,一般民众只住得起用葵、茅草盖的房子。虽然住得不好,但是伙食还是跟得上的,每天吃烧面饼,羊奶、骆驼奶,因为这里牛、羊、骆驼多啊。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名的特产:乳香,整个大食国就这里出产乳香,大家查查就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珍贵。
赵叔叔还记录下来现在看来很扯淡的一件事:这里的人会变妖术,能变成禽兽或水族,这放到现在妥妥的言情兽人文啊。
外国的船只来这里贸易,如果跟他们有过节的话,你就要当心了,因为他们会诅咒你的船,你的船就走不了了,要有人劝解,才会释放,但是他们国家也禁止这种诅咒行为,查得很严。大概现在的索马里海盗也是从先辈那里学来的扣留船只吧。
中理国每年都会迎来不计其数的鸟聚集在郊外,太阳出来的时候就看不到它们的踪影。中理国人用绳网来捕捉这些鸟,这些鸟味道很好哟。可惜这些鸟只有三四月份的时候才有,一到夏天就都飞走了,到明年又会飞来。
中理国的葬俗也很有意思。人死了,收殓完毕,要出殡的时候,远近亲戚都跑来,跑来就跑来吧,他们还要带着刀剑来,大声喊:“他是怎么死的?!如果是被人杀死的,我们去报仇!”
家人假如回复说不是别人杀死的,是自己病死或老死的,亲戚们就会扔掉剑痛哭流涕。
我很好奇,假如是的话,是不是他们就不参加葬礼,立马去报仇了?
中理国人其实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一伙人。前面有鸟吃鸟,现在赵叔叔又来跟我们说海边的故事了。
每年经常有大鱼(十有八九是鲸鱼)死掉飘近岸边,鱼长有几十米,高有6、7米。不要误会,中理国人不吃这个鱼的肉,但是他们会把脑髓和眼睛挖出来,干什么用呢?拿来做油。油多的时候可以挖出来三百多坛。
这些油用来干吗呢?和灰修理船舶,或者用来点灯。要知道,到19世纪50年代,欧美的很多家庭都还在用鲸鱼油点灯呢。
中理国的穷人们还会用鲸鱼的肋骨和脊骨做屋桁和门,骨节做舂米用的臼。真的是物尽其用,一点都不浪费了。
中理国也是一片鸟不拉屎的地方,赵叔叔记载他们国家有山,隔壁就是弼琶啰国,国家有四千里之大,大半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
中理国的山上还出产血竭、芦荟,海里出产玳瑁、龙涎香。在南宋人的眼里,龙涎香不知道是哪里生产出来的,突然间就能看到一大块,有的三五斤重,有的十斤重,飘到岸边,土著人抢着分掉。有时候船在海里面,突然间也能碰到龙涎香,这些船也会把它采集回来。
赵叔叔大概也是跟商人们聊了不少,才把这些有趣的事情一点点记录下来,有时候觉得其他国家的历史全靠中国人记录真是毫不夸张。
《诸蕃志 中理国》原文
中理国
中理国,人露头跣足,缠布不敢着衫。惟宰相及王之左右,乃着衫、缠头以别。王居用砖甓甃砌,民屋用葵茆苫盖。
日食烧面饼、羊乳、骆驼乳。牛、羊、骆驼甚多。大食惟此国出乳香。
人多妖术,能变身作禽兽或水族形,惊炫愚俗。番舶转贩,或有怨隙,做法咀之,其船进退不可知;与劝解,方为释放;其国禁之甚严。
每岁有飞禽泊郊外,不计其数;日出则绝,不见其影。国人张罗取食之,其味极佳。惟暮春有之,交夏而绝;至来岁复然。
国人死,棺殓毕,欲殡,凡远近亲戚慰问,各舞剑而入,噉问孝主死故;若人杀死,我等当刃杀之报仇。孝主答以非人杀之,自系天命,乃投剑恸哭。
每岁常有大鱼死飘近岸,身长十余丈、径高二丈余。国人不食其肉,惟刳取脑髓及眼睛为油;多者至三百余墱,和灰修舶船,或用点灯。民之贫者,取其肋骨作屋桁、脊骨作门扇,截其骨节为臼。
国有山,与弼琶啰国隔界,周围四千里,大半无人烟。山出血碣、芦荟,水出玳瑁、龙涎。其龙涎不知所出,忽见成块,或三五斤,或十斤,瓢泊岸下,土人竞分之。或船在海中,蓦见采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