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专家工作室"成立至今,悠悠十五载,如白驹过隙。自2008年初部门更名为“城市设计研究所”以来,也有近十年的时间了,是时候纪念一下了。
一、前期筹备
1、拜访对部门成长有过重大帮助的人——李春梅局长、张秀英所长、黄晶涛院长、黄文亮先生——当面对他们表示感谢。
2、制作并寄送感谢卡给每个对部门有过帮助的人和已经离开的人,邀请他们发表感言,以录制小视频的方式同大家会面。
3、统计每个团队成员进所(离开)的时间,确定人员位序。
二、纪念活动
6月27日下午,全所成员汇聚于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七楼城市设计研究所会议室,共同见证、回忆、分享了十五年来城市设计所和所内每个成员的成长轨迹和喜怒哀乐。
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由杨慧萌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了城市设计研究所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之后,包括创始人朱总在内的每个团队成员都分享了个人工作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和心路历程;最后,大家一起在院一楼合影留念。
依次发言分享成长故事的团队成员包括:朱雪梅、陈清、沈佶、孙红雁、张军、吕薇、尔惟、王靖、杨慧萌、周方杰、肖卓、冯天甲、王琰、程宇光、杨宏、马贺迪、尹文涛、陈君仪和孔维媛。
团队大事记
2002年初,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春梅院长(现任天津市规划局局长)求贤若渴,锐意推动规划院改革,先后组织了“第六大道住宅小区”和“第六田园住宅小区”两次规划设计竞赛,以期成立以获奖专家名字命名的专家工作室,成为规划院在行业市场化国际化转型中的先行官。时任规划一所主任工程师的朱雪梅,在两次竞赛中均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顺理成章地成为专家工作室的创始人。
2002年2月,为了表示对团队其它成员的尊重,创始人朱雪梅婉言谢绝了以自己名字作为工作室名称的提议,“专家工作室”正式挂牌。在规划一所张秀英所长无私的支持下,陈清、朱立明、边庆良离开一所成为专家工作室的创始成员。
2002年7月,沈佶从规划院厦门分院归来,加入专家工作室,成为第五名成员。
2003年2月,边庆良离开工作室,回到一所担任总工;孙红雁从厦门分院归来并加入专家工作室。7月,陈雄涛加入。同年起,尔惟开始来所帮忙实习。
2004年3月、4月,张军、江北先后加入。11月,吕薇从厦门分院归来并加入。
至此,专家工作室九位正式成员中的四位(沈佶、孙红雁、吕薇,朱立明在一所之前亦曾在厦门分院)均来自于厦门分院,可以说,黄晶涛院长(时任厦门分院院长,现任规划院院长)为专家工作室培养、输送了最重要的几名干将。
同时,自2004年起至2006年,“专家工作室”开始与资深美籍华裔城市设计大师黄文亮先生(华汇设计规划总监,原美国WRT黄文亮工作室主持人)展开密切合作,先后共同完成了英法风貌区城市设计竞赛、奥式风情区建筑设计、老城厢城市设计竞赛、滨海新区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城市设计竞赛等项目。黄先生以广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技法提升了团队成员的眼界与视野,在与黄先生合作的几年中,团队历经磨练,迅速成长。
2005年7月,朱立明离开工作室,转至规划院滨海分院担任院长。
2006年3月,尔惟正式入职。5月,王靖入所。8月,江北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这一时期,肖卓、程宇光先后来所实习。
2007年7月,裴凡伟、杨慧萌加入。
2008年2月,“专家工作室”更名为“城市设计研究所”。
2008年3月、10月,尤坤、周方杰先后加入。4月,吕薇暂时离开。7月,裴凡伟在工作一年后调往规划二所(现就职于规划局河北区规划分局)。
2009年1月,江北完成硕士学业归来。3月,尤坤在工作一年后调往规划一所。9月,《城市设计在中国》一书出版发行,陈雄涛转至滨海分院担任总规划师。10月、11月,肖卓、冯天甲先后加入。
2010年8月、10月,曾在所里实习的王琰、程宇光先后正式入职。
2011年7月,马睿加入。
2012年7月,江北再次离开,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博。8月,杨宏加入。
2013年6月,《中国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出版发行。
2014年7月,马贺迪加入。
2015年6月,马睿在工作4年后离职赴香港大学读博。8月,吕薇归来。
2016年2月、5月,陈君仪、尹文涛先后加入。8月,江北短暂归来。
2017年4月,孔维媛加入。6月,江北离开赴加继续博士学业。7月,陈君怡离职。8月,即将有新人加入。
三、建所十五周年的启示
1、这次纪念活动温馨而感人,整个活动传递出一种无形的凝聚人心的力量:它走过十五年的历程,一步一步顽强生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十五年的历史呈现在眼前,它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这带给人一种坚实的力量感。它让我们看到,这个团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每个成员身上都发生过鲜活的故事,很多员工的话语生动真挚,感人至深,冯天甲在回忆工作经历时更是数次哽咽。这种经历是可触摸的、可感受的。十五年来,城市设计所的成长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历经春夏秋冬,新陈代谢,依然充满生机,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2、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也引发着对未来的思考。
发展历程的回顾让我们清晰看到,原来那么稚嫩的“幼苗”是如何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我们回溯过往,仿佛穿越时空,重新看着它破土生长。在这个相伴成长的过程中,注入了每个人的情感。每个人都由衷地感到,我的命运和团队的命运息息相关,我就是团队,团队就是我。从团队的成长历程中,我们也更加理解了一个团队从历史到未来的生命状态,也会注入自己的期待,希望它沿着这个方向继续生长,枝繁叶茂。
大家会想,十年以后,城市设计所会是什么样子,我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会去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映像出自己未来的样子、可能存在的位置,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更直观和感性的预期。
3、喜怒哀乐的体验与分享是生命力的证明。
每一位成员在十五年历程中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非常多的事件,不管是喜悦还是悲伤,不管是个人经历的还是共同经历的,真正经历过的人会有代入感。看到以前的照片和图纸,每个人都会有我曾经经历过那个阶段、我曾经经历过那个过程的感同身受。这种情感是流动的 、真实的,他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存在过,这个事件就是一个证明。能够有机会回味自己切身的体验,并把它与大家分享,这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故事。
4、部门深厚的历史是对未来沉甸甸的托付。
规划院下一步面临着改革,虽然未来充满变数,但城市设计所有着深厚的历史,有多年来积累的优良口碑,是多年来大家共同努力培育出来的,每个成员都有和它共同成长的过程和难忘的回忆,真切地感受到它走到今天的艰难和幸运——我们每个人,以及部门的主要领导,都有责任和义务呵护它、善待它。这是对未来的一个重大托付。
5、我们没有忘记任何对我们部门有过贡献和帮助的人。
不管是已经离开的还是将要加入的、直接帮助还是间接帮助过我们部门的所有人,我们都会记在心里,部门里的每个人都会为他们在心里留一个位置,让所有与我们发生过关系的人都能够体会到他曾经参与过这个部门的成长,感受我们的善意,感受到它的生命力。
部门的成长、繁荣和盛衰不是它自己的事情,每个与它相关的人都能在这个部门的发展中看到他对这个部门产生的影响,能从中映照到自己的状态。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完全孤立于社会环境存在的,部门的命运也是大家共同的命运。
6、对未来工作细节上的启示:
(1)建立反馈机制,在劳动付出与“收获”之间建立直接的关联。“收获”包括领导的反馈(不论批评或表扬)、项目的认可(如获奖)、奖金的回报等等。
(2)创造团队集体合作的机会,更多的共同体验,创造大家一起做事、情感沟通、面对困难、互助友爱、水乳交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