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贫穷?
“貧”,财分少也(《说文解字》卷六)。
“窮”,極也(《说文解字》卷七)。
“贫穷”乃财富少到极致的意思。维基百科中对“贫穷”的解释是:极度不足。现代的贫穷不限于钱财方面的不足,“貧窮可形容人類一般生活情況非常困難、資源短缺。”(维基百科)。
今天早读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贫穷有多穷?” 《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年孙少平穷到了在“最虚荣的年纪,除了青春一无所有。”所以这个少年无法领悟“不要羡慕别人的富,也不要哀叹自己的穷”这句话的意义,不是因为在他的年纪无法理解,而是说这句话的人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贫穷,或者是说这种话的人曾经穷过,但是还不够穷。
在读者们(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的读者们)的眼中,孙少平很穷,事实上,在那个时代他还不算穷,因为他还能在县城高中“含泪匆匆咽下混合着屋檐雨水的残菜剩汤。”也就是说,他和他的家庭还没有穷到绝望,至少他还可以上得起县城高中。
“穷,最可怕的还在于闭塞。” 而少年孙少平实在是不幸中的幸运者,因为在他那个“贫瘠到骨子里”的家庭中,有一个有见识、有魄力,眼界开阔的父亲,他还有一个有担当的哥哥,十三岁就辍学帮助父亲支撑风雨飘摇的家。是他的父兄替他承担了家庭的责任,支持他读书,让他有了走出“石头墙”的机会。尽管县城高中这样一个“他见识过的最广阔的天地”只是这块黄土地上稍大一点的角落,但他毕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书本。阅读,真正开阔了他的眼界,让他从此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小说的开头,孙少平是平凡的,因为他只比黄土地上的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而在小说的结局,孙少平又是不平凡的,正因为他多读的那几本书,让他对生活的意义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他凭着顽强的意志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现今社会,还有不少比孙少平那样的家庭更加贫穷,穷到绝望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一个稳定的社会必须让低下阶层有向上流动的空间和机会,而接受教育就能让这些孩子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贫富悬殊也越来越大,那么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面对贫穷,我们能伸出怎样的援手呢?!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的国家,应该把普及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对于贫穷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农村),不仅应该给予免费高中教育,还应该适当补助他们的生活费用,这样才可避免农村的孩子早早就辍学帮补家计。
富裕家庭的父母,应该从小带孩子见识什么是贫穷,认识贫穷,会让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具一颗柔软的心,更珍惜能够学习的机会。我的一个学生,父母都是银行家,小学五年级教他的时候是个非常淘气任性,不爱学习的孩子,曾经留级过,初三我再教他时完全变了一个人。后来在初中毕业旅行的旅程中,我们聊起来才知道,初一的暑假,他的母亲,带他参加澳门扶轮社到广西山区的扶贫助教活动,那半个月的经历让他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贫穷。他说当地的孩子才五六岁就学放羊,一年四季赤足在山上放羊,穷到连冬天都舍不得买鞋穿,因为孩子的脚长得太快了。扶轮社捐助给当地的铅笔,往往一根铅笔被掰成两截,分给两个孩子用,铅笔写短了,就用小树枝捆起来,接着写,一直用到不能再用为止。有一天,他们深入到最穷的一个山寨,村子里招呼他们吃白米饭,配炒咸萝卜条,我的学生说那米饭糙到让他难以下咽,他看到门口有个六七岁孩子流着口水,含着手指望着他手中剩下的大半碗米饭,他就招手把孩子叫进来,重新盛了一碗米饭给他吃,那孩子三两口就把一大碗饭给吃下去了,一边使劲往下咽一边鼓着腮直盯着他剩下的那大半碗饭,他就又盛了一碗,就这样,一碗又一碗,那孩子连吃了四碗饭把肚子撑得溜圆,整个过程都不肯喝水,因为怕喝水涨了肚子不能够吃得下更多的饭,因为他已经好几年没有吃过白米饭了。我的学生说,他们不仅扶贫还在当地助教,教当地的民办教师学英文,学习使用捐助的幻灯机。在他们给当地教师上课的时候,教室外面黑压压的一片全是孩子们的人头,他们多渴望能够学习啊,尽管连饭都吃不饱……我的学生说,从此以后,他就改变了他的生活态度,努力学习,考上了英国的知名大学,现在在读硕士,每年暑假还是跟他妈妈一起参加扶轮社的扶贫活动,活跃在广东和广西的贫困山区。
面对贫困,我们可以伸出援手,帮助那些贫困的家庭逃离绝望。我自己就助养两个贵州的女孩子(贵州贫困山区家里肯挤出钱来让男孩读书,但是就不让女孩上学),其实所费并不多,一个孩子每年两百元就可以保障她们读到高中毕业。澳门的慈善机构比较负责任,每年有专人探访那些受助孩子,保证捐助者的善款能够落到实处,还不会落进贪官的口袋。
贫穷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贫穷对一个人的自尊有多大的伤害?没有经历过贫穷的人无法理解,除了通过读《平凡的世界》那样的文学作品来了解,我们还可以用空闲时间,到贫困的地区走走、看看,尽自己的能力帮帮忙,也许就是我们的点滴捐输,会帮一个平凡的穷孩子铸造一个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