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慕已久的书真正读起来,还是与想象中不太一样。《断舍离》属于经典类书籍,可以一读再读,不断领悟升华;并且这是一本指导实践性很强的书,一定要实际去操作,才会更有深刻的体会,掌握其妙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在各地的“断舍离工作坊”如此之火的原因吧。
好了,书归正传,“断舍离”表面上看是“整理术”,实际上却是“心理术”。张德芬老师在序言推荐所说的非常好: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回到“收拾物品”的层面,其实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接下来的两句话在我看来是断舍离核心中的核心: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插两句感悟,越有效的方法往往是非常简单的。思维角度的转变(哪怕就那么一点点)往往是非常有Power的)。略微解释一下:首先,在断舍离时的思考方式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是自己。其次,是时间是当下,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
断舍离,就是让生活从加法变成减法。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甚至可以改变家中的“风水”(或者说是“运气”),近些年来对这方面我是有所领悟的,且这并不迷信,相当科学,有机会可以讨论。所以说,这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断舍离也是一种禅修,不断打磨精进,在生命形成良性循环。
接下来谈谈我读完《断舍离》后的相关感悟:
“空桌子原理”
这是我自己从生活和工作中领悟到的一个理论。大致意思就是:当有一张空桌子摆在房间里的时候,不久之后桌上就会被堆满各种各样的东西。人们会理所当然的认为空桌的台面上就应该放些东西,“空”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导致人们不停把东西桌子摆满。这与山下英子所说的,做断舍离首先先把收纳器具丢掉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同理,心理上的“空桌子原理”也是说得通的,内心空虚的人需要不断找“东西”将自己“填满”,哪怕是“垃圾”;内心积极,生活充实的人是不需要“这样一张桌子”的。
大道至简
乔帮主有两个例子也非常有意思,第一个故事,传说他房间装饰极简,空荡荡的四面墙几乎没有家具,据说买不到他看得上眼的物件,只有房中央放一个蒲团,供他静坐冥想之用,颇具禅意;这或许恰是与他推崇的至简的产品风格相关吧。第二个故事,是说他老人家一生几乎都是穿着同样的服装,他会把同一款式的衣裤重复买上好几十套,然后每天更换,不了解的人以为他从不换洗衣服;他认为,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每天挑选穿什么衣服的时间与压力。卧槽,牛逼的人果然不同凡响。从断舍离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从心理层面的“大道至简”啊!
5S V.S 断舍离
十几年的制作业管理经验,让我对制造性企业里常常说的“精益生产”以及非常流行的5S工具还是比较了解的。如果把断舍离与之相比的话,也会比较有意思的。5S可以认为偏向整理术,减少“七大浪费”是提升利润的根本,而5S中“素养”这个要素提到了“人”的习惯观念培养,但最终还是以物品,或者准确的说是以企业利益为出发点的,这与断舍离是有区别的。但不管是断舍离还是5S,在实施的过程中都是要经过一番挣扎与纠结的,过了心理上对待物品态度的一关,才能真正能面对自己,痛下决心“改变现状”。更重要的是,两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其实都是“理念观念”的改变,而非工具本身,这二者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这里就不更深入去探讨两者的相通性,等我有了更多的实践再来评论。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关于断舍离的亲身实践
今年2月15日(之所以记得,因为是情人节后一天,←_←),我第一次接触到断舍离的概念,饶是我天资卓越,很快便感受到它其中的力量。老师讲解了不少具体实践的方法(反倒是这本书中我没有看到)。比如,人们不舍得丢弃一些满怀记忆的纪念品,需要我们认知清楚人与这样东西之间存在的关系,割舍不下的也许只是对它的情感。那么,可以做的就是将情感转移,比如对实物拍张照片留念,然后把东西断舍离掉。之后,我在春节整理物品时,找出一堆曾经的奖杯奖座,又重又占地方,实在是鸡肋。最后,过了心理这关,连照片也懒得拍了,直接扔进了垃圾堆,丢弃时心中竟然没有太多的不舍。
再说说衣橱里一大堆“上了年纪”的旧衣服,大部分早已过时,永远也不会穿了,但是就是那样堆着,年复一年,占满了空间。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有个捐赠旧衣服的地方,于是奋力整理,清理几大包(我自己都没想到会有那么多),开了两趟车才处理完。再丢完最后一包衣服的一刹那,我长舒一口气,心中不由深深的感谢那些需要被捐赠的人们,不管我是不是帮助到了他们,反而是他们帮助了我,解决了我的“心中大患”,而减轻了自己的“罪恶感”。
事实上,过分留念过去是“心理老年人”的所为。试想,若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生命中未来可能发生的增量,而非过往的存量,这对我们的人生前瞻与行动驱动力会有多大的帮助啊。接下来,我还会不断的去断舍离,让自己一直处于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活状态。所以,看了我的经历,你要不要也来试试。愿意的话,可以在我的微信里晒出你断舍离前后的对比照片。
自由=能力-欲望
在当今物质过度泛滥的时代,人的欲望也急剧膨胀,这却给我们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烦恼。人们被海量的信息所占据了时间,被大多数用不上或没用使用价值的东西占据了空间,被各式各样的诱惑所烦扰,形成了“选择困难症”……人们大多向往自由,而心灵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许多人的误区在于,寄希望于获取(赚取)更多的物质,来满足所谓内心的需求(虚无的满足感,优越感),却往往因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反而深陷“不自由”之中。自由,是由个人的能力与欲望所共同决定的,从“自由=能力-欲望”这个公式来看,若不能提升能力,而一味地增加欲望,只会徒增烦恼。所以,短期内无法提高能力的情况下,适度的去降低自己的欲望,实施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断舍离”,才是获得自由的捷径。再进一步,在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后,在一种身心放松快乐愉悦的状态下,才更加容易可以做到能力的提升,反倒是一种良性循环了。
书中有不少非常棒的观点理念,摘录如下(未必是原句):
不能好好的断舍离,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自爱。做断舍离,其实就是爱自己。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适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逃避现实者(麻木的忙碌者),执着过去者(过度留念过去的人),担忧未来者(骨子里缺乏安全感)
重新思考住所的意义,家应该是个让你感到放松的地方,而不会产生心理负担
选择断舍离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物品是一面能照映出真实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
书中关于如何去实施断舍离的具体篇幅并不是太多,其实只要心态发生变化,后面的动作难度与障碍就小了很多。个人感觉,理解了断舍离的要义,应该对时间管理和拖延症的改善等也会大有裨益。《断舍离》还有“工作版”“心灵版”几个版本,等有空再来一并读完,这篇读书笔记我写得比较走心,大部分篇幅是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可以跟大家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