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去看了《烈火英雄》,散场后发现自己没有像网友评论的那样“从头哭到尾”,感动一个接着一个,反而觉得有好几个“很尬”的场面,是特别遗憾的。
比如说:看似近在眼前,明明可以救的郑志,为什么没救?明明可以不牺牲的徐晓斌,为什么要牺牲?带着这样的认知,做出了这个电影不咋地的评价。
只是影片开头的一句话,总是在耳边回响:黄晓明在接受电影专访的时候说:“希望大家忘掉我,记住消防员。”
这句话让我尝试在导演和演员的视角去看待这部电影:他们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真的仅仅是为了票房吗?
当你尝试去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往往会发现认知的局限以及这局限背后的无知,老一辈把这称为“自以为是”——我以为我知道
尝试百度了很多资料,了解到《烈火英雄》的原型“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真实的模样,开始理解了“我以为”的那些bug,不过是我的无知带来的一场自以为是。
成年人不经过全面的了解、思考和分析做出的结论,都是耍流氓。
Bug1:关闭阀门这么重要的任务,居然只派出两个人?
人物原型:大连消防支队特勤中队中队长桑武带领3个战士冲进火场。
4个人,4个阀门,每个阀门要转动8万次才能关闭,而且关闭过程中不能出现间断,否则前功尽弃。
4个人的手掌被磨出了水泡,很快又被滚烫的阀门熨平,周边的一切早已与他们无关,时刻都是生与死的边缘,就这样持续了8个小时,才得以完成关闭阀门的任务,为成功扑灭大火,提供了决定性的帮助。
现实远比电影要残酷的多得多,从7月16日18时左右,到17日上午,历时15个小时的救援,通过不到2个小时的电影镜头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
Bug2:远程供水这么重要的事就2个人,还徒手清理垃圾!
人物原型:张良.韩晓雄
远程供水原本并不是常见的救火操作,当时有消防员这样评价这个系统:一般用不上,能用上就说明是灾难,不是普通的救火。
正常水泵放置的位置不是很深,危险系数相对较小,所以派出的人不多,当战士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远程供水成为火场最大的筹码的时候,在海面风力8到9级的情况下,张良同志毅然决然的进入海里清理,而泄露的原油已经完全覆盖海域,他不是被垃圾绊住了脚踝,而是被油污和海浪吞噬的,战友根本就抓不住已经全身布满油污的张良,他成为了这次灾难牺牲的唯一一名消防战士。
影片是美化了的现实,让这份牺牲不那么孤独,在无情的火灾面前,多了份爱情的牵挂和感动。
Bug3:前期一直就几个人单打独斗,其他人都干看着,到最后才发起总攻~
现实原型:救火也是技术活,讲究的是战术和战略,7.16大火采用的是“先控制,后消灭”的战术,现实生活中的流淌火用水是扑不灭的,除非有足够的泡沫灭火,当泡沫的量不足以隔绝所有周边的氧气,充分扑灭大火的时候,小范围的灭火只会白白浪费,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所以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关闭阀门,阻断原油泄漏的通道,控制住流淌火的蔓延;其次是给周边罐体降温,避免其他罐体燃烧或爆炸,最后集中留下103罐发起总共,才能从根源上灭掉这场大火。
救火这件事情,有勇,更要有谋。相信攻坚小组进入内部关闭阀门的时候,也是带着少牺牲一个人是一个人的心里,孤注一掷,殊死一搏的吧。
每一件事情表面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而人们往往更喜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眼所见,心所至,每个人的认知都有盲区,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到“我知道我不知道”,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距离和开放的心态,才能抵达的。
没看懂电影,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电影想传递给你的声音和创作者原本想说的话。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在《开讲啦》节目中回答青年代表提问:我为什么听不懂交响乐?
回答:因为你需要一定的知识,需要去懂它,需要有个人去引导你进入这里面。
当我们听不懂或不能理解某种声音的时候,可以先静下来,扔掉主观评判,尝试去了解这背后的故事,也许更容易和对方引起共鸣,也更能体会到影视或文学创作,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回到影片开头黄晓明说的那句话,电影好坏暂且不论,要记住的是消防员这个职业,这个名字,他们也同样是谁的父亲,谁的儿子,谁的丈夫,他们也仅仅是个普通人,没有哪一份工作是轻松的,也没有哪一份工作是理所应当该牺牲的。
近几日台风“利奇马”袭来,山东等滨海城市受灾严重,这个时候到处看到的,依然是消防战士,武警战士的身影。平凡生活中的他们,是我们真正的守护神。
愿岁月静好之下的负重前行,被每一个人所尊敬;愿职业精神,在每一个岗位熠熠发光,鼓励每个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