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起
大家好,我是《Linux后端开发工程实践》的作者万木春。我发现市面上的Linux后端开发相关书籍大多集中在API手册或运维手册,却鲜有针对后端开发岗位和工程实践的高效学习指南。在我自身学习Linux后端开发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许多弯路和挫折,因此我萌生了编写一本贴合Linux后端开发岗位和工程实践的书籍的想法。
2.撰稿
创作这本书,我冒了很大的风险。我选择在完成全书的创作之后,再寻找出版社投稿,这无疑增加了被出版社退稿的风险,可能会让我之前的努力化为泡影。 创作过程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它需要强烈的自律精神和长期的坚持。我也曾多次中断创作,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最终完成了全书。我的工作经历也是我能够完成这本书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在创作过程中会经常纠结于代码是否优雅、风格是否统一、是否存在bug、知识点是否完备等问题,因此我对内容和代码进行了反复的调整和完善。
在IO模型与并发那章中,压测工具和17种不同的并发模型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多次思考、推倒重来和迭代才得出的结果。为了获取更准确的压测数据和更稳定的示例程序,我花费了几周的时间在压测和优化程序上。
在MyRPC框架设计与实现那章中,为了实现一个高性能、易读、结构清晰且代码量适中的RPC框架,我反复实现了四个版本的RPC框架。为了确保RPC框架代码的正确性,我编写了102个单元测试用例,并对RPC框架所有的代码进行了充分的测试,最后对RPC框架还进行了完备的性能压测和内存泄漏的检测。为了更好的管理测试用例,我专门创建了一个excel文档对测试用例进行管理,这个excel文档部分内容如图2-1所示。
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我购买了专业的绘图软件,精心绘制了100多张的图片。秉着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在书中有很多常用工具的实现,例如,ping、make、shell、traceroute和arp等命令行工具。通过编码实现常用工具,可以深入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点。
3.投稿
由于稿件质量过硬,且选题独特,在投稿的时候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问题。通过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张涛编辑的帮助,我顺利地与人民邮电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
4.三审三校
三审三校的过程历时8个月,稿件经过了7、8次的反复修改。为了给读者呈现出更好的内容并提升阅读体验,我非常注重细节,比如代码中是否少了一个空格、注释是否规范、代码缩进是否一致,甚至图片的箭头是否有间隙。我也非常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排版和编辑老师,他们不厌其烦地调整书稿,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Linux 后端开发工程实践》就无法顺利出版。在这期间,张涛编辑还会和我一起讨论书的中英文的命名等细节,他们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
5.写在最后
《Linux 后端开发工程实践》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书,它是市面上少有的能完整描述如何从 0 到 1 构建 Linux C/C++后端微服务集群的书。通过实践案例和详细的代码实现,读者可以一步步构建出自己的后端微服务集群,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 Linux 后端开发的精髓。它将带领您走进 Linux 后端开发的世界,开启您的 Linux 后端开发之旅。让我们一起探索 Linux 后端开发的无限可能,共同迎接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