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识字
我一直能说出口的女儿保持很好的习惯便是读书。
从黑白卡、彩色卡,到童谣书、绘本,书籍是我养育女儿过程中的一大开支。
目的是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让她爱上读书。
女儿执行的也不错我与孩子爸是那种懒父母,总觉得孩子事情多,对于孩子要求能不做的就不做,能让她自己做的就鼓励她自己做。因为生活不规律,作息时间不规律,读书时间有长有短,每天都有一场谈判,总是女儿要求读的内容多我给读的内容少,而孩子爸则是有点“排斥”这项工作(经常逃避,能不讲就不讲。但爸爸讲故事也有可取的一面:或用夸张的语气,或是用唱的方式,或是边读边玩。这些方式经常被我批评没正形,但事实表明女儿对唱的方式是相当有兴趣的。这也正是Dr.魏所讲的玩着学)。给女儿买来的书籍有很多,她大多比较喜欢。现在由于家里空间原因收起了大部分,给她选择每天读书的范围变小了。
大班上学期,幼儿园增加了语文兴趣班,我觉得很好。现在流行幼小衔接班,幼儿园如此安排兴趣班,是比较符合需求的。
女儿识字是没有经过刻意练习的。每天读的绘本由她自己选择,起初就是选来让我读,慢慢的,她要求我告诉她标题,虽然还不识字,但是她知道这本书的标题是什么,慢慢的认识了一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字,比如“我”字。幼儿园学习语文课程后就开始了她真正意义上的识字。她记忆课文是比较快的,老师要求指读,她经常读的比指的快。最初我对指读是有误解的,我认为指读会降低读书速度,后来我体会到在认字阶段的确需要指读,并且一目十行也是逐步培养来的。幼儿园学习识字后,这时候我体会到了马太效应:读书要求更高,在读书过程中开始认字;公交站牌、店铺招牌开始问是什么字;马路上也要认井盖上的字……这时候就会出现认错字的时候,比如认识了“刀”,看到井盖上“电力”就会说“刀”,这时候告诉她是力不是刀,告诉她刀字没出头(但是并没有将两个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此处需要加强);字型字义也开始学习,认识一个字后联想到一个词,而想到的往往是同音不同字,比如(具体想不起来了,就举个例子吧)遇到了“报”字,告诉她读“报”,她会想到“抱抱”,那就告诉她这个“报”字不是“抱抱”的“抱”,而是“报纸”“报道”的“报”。如果她想到的是同音同义的字就会很肯定她同时再给她组词。这个能力的发展大概源于一次认识公交车相关内容,小区是某路社区巴士始发站,停车场有巴士专用车位,车位放有一块牌子,上面写了一些内容,有公交,公共,这些字眼出现,当时她就指出了几个“公”字是同一个字,我就告诉了她公交、公共都是这个公字,她就有了词的意识,虽然我到现在也没有告诉她这个是词,但她已有了这个意识。现在读书,她不断的举手提出问题,我却急于应付(因为每天睡觉时间都晚了)。时间充裕时她提问后我也会提问她,比如她听了故事有什么想法,是不是主角很勇敢、坚定之类。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而读书的路,还很长,识字是读书的副产品,却可以进而影响读书。目前培养重在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