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的读书笔记记录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著名作家回复一名求助“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的学生,说,我的文章没有什么中心思想。
犹太人有句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似乎说人不需要有什么思考。
但是,文学到底需不需要思想呢?
《创意写作》这本书里,作者是这样说的:
事实上,文学中蕴含的思想不应该是确定性的思想,文学采用的思维也不是科学和哲学的思维。——《创意写作》
“不应该是确定性的思想”。
为什么是这个回答?
01、一部作品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完成
海明威对写作曾经总结出“冰山原则”。
我们知道,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凭人肉眼看到的冰山部分,直观上感觉面积很大,然而相对于潜底不可见的部分,那是极少的。
因此,海明威所说的“冰山原则”,是指“冰山浮在水面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而另外的八分之七是沉在海底的。作家要做的,就是描写这八分之一的内容。”
所以,高明的作家知道,他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留给了读者多少有待自己去探索的东西。——《创意写作》
以上,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一部小说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一部分是由作家创作完成,另一部分则由读者通过阅读、探索而完成。
作为作家的创作,本书写道:“作家的创作过程其实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很多内容当初并不清晰。即便完成创作后,清晰的也只是作家想要写的人物以及故事。他的思想仍然是不确定的,模糊的。”
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所以人所拥有的、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智慧。”
如果用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来说,本书也给出相应的总结。
文学创作的功夫,就在于为留下的“八分之七”而去编织那“八分之一”的功夫。
——《创意写作》
作为读者,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能够结合自己的阅历、心境和趣味,从阅读内容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这也就是说,读者阅读为什么要思考。然而,思考的每个人,因为人与人存在的不同,所以思考也是不同的。思考不同,收获不同。
但无论怎样的“不同”,阅读里留给自己的那些颇为有触动和有感受的,往往与读者自身相关。
那么,本书在这一小节里给出“作者与读者,各干各的”总结。
对于作家来说,小说就是一座迷宫,通往迷宫的途径有很多种,作家在制作这座迷宫时可能只想到其中的几种,而更多的途径是由读者来发现的。——《创意写作》
02、故事和思想,谁先谁后?
关于这个问题——“作家是有了某种思想,再去构思一个故事,还是因为某个故事而有了某种思想?”
概括说,故事和思想,到底谁先谁后呢?
这个问题,就像经常有人问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实际上,并不存在绝对唯一的答案。
本书作者分别列举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前者《少年维特之烦恼》创作灵感来自于歌德自身的经历所触发出的灵感而完成。
但后者《安娜•卡列尼娜》这部著作里,作家托尔斯泰“不仅全面展现了俄罗斯当时的社会习俗及情感方式,还让人反思爱情、婚姻,反思了人性与道德的冲突,从而使这部小说拥有了永恒的主题……这部小说最终探讨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中的事件本身。而那些关于爱情、婚姻、人性、道德的各种思考,本身就已经埋藏在托尔斯泰心里。”
据此,本书作者总结如下:
小说不是对某种思想的阐释,更不是关于某种观念的命题作文。作家本身就是关注社会,思考现实、历史与人性的人,很多的思考一直在他的脑海里,或清晰或模糊,遇到某个合适的故事,就有了触发点,点燃了这些思考,于是故事有了灵魂,成了小说。——《创意写作》
雪莉•艾莉斯在《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中说过:“灵感来自思想仓库。”
同时,马尔克斯也说:“我认为,创作思想就是创作者对世界的看法。”
所以,故事和思想,很难说谁在先,谁在后。
03、文学思想不是道德审判的对与错
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总会先问大人,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每当大人说,这个是好人,我似乎就对那个“好人”投以好感。但当大人说,那个是坏人,我也就会恨得咬牙切齿,仿佛那个“坏人”已经伤害到我似的。
我曾一度引以为豪自己拥有的“正义感”。直到慢慢长大,我才知道,人性原来不是单一的,不是“非黑即白”的。相反,人性是复杂的, 人性是需要去了解的。
就像我们也有可能经常会看到影视剧里,有些所谓的“坏人”,但是他非常孝顺父母,非常疼爱家人。
本书作者对于人性是这样说的:
事实上,对人性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的。即使是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其人性中也有闪光点;即使是终生做好事的大善人,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诚如狄德罗所言,说人是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创意写作》
拿雨果《悲惨世界》来举例,进一步说说人性。
《悲惨世界》男主冉阿让与探长沙威,在他们身上分别代表着人性与法律。
冉阿让,一个伐木工人的儿子,很小成了孤儿。25岁时失业,因要抚养姐姐的孩子而偷窃面包,被判19年苦役。
之后,探长沙威作为法律执行者,他目睹冉阿让诸多的善举,在执法和人性之间产生摇摆。因为沙威心里知道,如果逮捕冉阿让是不人道的, 但不逮捕冉阿让又将是他作为执法者,对威严法律的背叛。
人性与法律的矛盾,终于让沙威做出以自己的死亡来化解这个矛盾的决定。
人性,并非“非黑即白式”。人性的复杂,需要了解。就如有句话,它大致意思这样说,我们不要简单地只是要知道一个人变坏后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去很深刻地了解这个人为什么变坏的原因。
最后,我想还是引用本书《创意写作》中几句关于文学与人性的阐述,让我们一起再学习“文学思想”。
1、文学永恒的目标应该是人性。 而记录复杂的人性,不是简单的道德判断所能完成的任务。
2、文学的本质还应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放大生活,展现生活,从而引发人的思索,引导人的思考方向,而不是直接告诉别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3、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世界也并非非黑即白,非善即恶。
4、事实上,我们眼中的世界还不够真实,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主观世界。所谓的“真相”更多地是人的主观判断。
——《创意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