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传中...(image-257785-1528293373013-2)]
本文是小猫的第26篇原创文章
作者|小猫
插图|网络
1
变着花样叛逆的少年
课堂上,听老师讲了两个叛逆少年的故事。
16岁的女儿,因为父母离异,平时住校。爸爸有一次去看望女儿,女儿不但不领情,还把爸爸送的东西统统摔了。父亲感觉特别受伤,这孩子是怎么了?
15岁的男孩,小时候的个人卫生都挺好的,到了青春期,突然就不刷牙了。无论父母怎么着急,他就是不刷牙,而且父母越反对,孩子越坚持。
身边的亲戚,家有12岁小女儿,动不动就大发雷霆,任何不经意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能引来情绪的汪洋大海,大哭大闹,委屈崩溃。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并不少见,即使家中没有青春期的孩子,随时都能了解相关的信息。
谁家孩子早恋了,沉溺网络游戏了,离家出走了,拒绝上学了,甚至不时会有各种途径传播出来,那个学校的孩子又跳楼了,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这样鲜活的案例。
2
这些孩子怎么了?
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单亲孩子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会出问题,只是需要更多耐心。
我们知道,孩子天生的全能自恋,让他们天然的以为父母的“好”与“坏”都是由自己的决定的。
当父母开心的大笑,他以为那是他足够美好,才让父母笑的那么灿烂;
当父母愤怒的咆哮,他以为那是他太过糟糕,才让父母恼的那么彻底。
而当父母离婚,他自然的以为都是他不好,才让父母之间决裂,自我的否定,强烈的内射,对自我进行残酷的攻击,这让孩子的自我体验糟糕至极。
尽管孩子的内心形成巨大空洞,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让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努力。
在屡败屡战的现实和幻想世界里,孩子会愤怒,会挣扎,会压抑巨大的负面情绪。
当他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又与青春期懵懂的荷尔蒙相遇,无法自处的时候,只有对最亲近的人发泄情绪,对最权威的父母发起挑战。
3
我是独立的个体
孩子到了青春期,身体上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第二性征迅速发展,男孩开始出现遗精,女孩月经来潮,以性成熟为核心的生理方面的发展,使青春期的孩子既惊喜又害怕。
惊喜于身体上的成熟,标志着自己已经和成人没有区别了,他们认为:我是大人了,不再是小孩子,所以大人不能再以小孩的态度对待我。
身体的成熟带来精神和心理独立的强烈需求,“我是独立的个体,我有和成人一样的权力,我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主”。
但是,有限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社会面前的笨拙,生活上对父母的绝对依赖,都在向青春期的孩子发出挑战:不服?单挑啊。
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反差,内在需求和外在现实之间的强烈冲击,让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深深的焦虑。
为了排解焦虑,他们不断尝试,对异性充满兴趣,对父母的权威跃跃欲试,向老师等“最高权威”发起挑战。
因为他们相信,能够吸引异性是个人魅力的表现;战胜了“权威”,就证明自己是有力量的,是真正成熟的人了。
所以,不难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思维活跃,行为乖张,这是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排解焦虑,展现生命力量。
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顺利度过青春期。是不是很为孩子的勇敢和巨大的生命能量感慨?!
4
尊重他本来的样子
课堂上,老师的这句话给我很大触动“对一个人最高的礼遇,是尊重他本来的样子”,换一种说法“真爱一个人,就爱他本来的样子”。
青春期的孩子有他本来的模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全然接纳。
他淘气,他叛逆,他顽劣,甚至乖张的不像话,但不管怎样,都不是你喜欢的样子。
如果我说,看到青春期孩子这些惹人厌的表现,你应该庆幸,庆幸他在这个时候,有这样的行为,因为这是他正常的表现。
如果他听话,懂事,乖巧,事事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你更要担心了。
青春期不叛逆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因为他没有行走在生命发展的正常轨道上。
青春期不叛逆,早晚也会叛逆,那时候的代价,不再是摔点东西,不刷牙,或者发发脾气,可能的学费是婚姻的幸福,对生命的漠视,甚至杀人放火,也未可知。
当我们真正接纳了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愿意静下心来陪孩子,认真地走这段看起来不太顺畅的路,不用教科书,凭着生命自身的指引,我们也能给孩子恰如其分的东西。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是离异家庭的孩子,他缺少的是一个外在的子宫。在孩子摔东西、拳打脚踢的时候,我们迅速地把孩子抱在怀里,让他重新感受子宫般的安全和温暖。
如果孩子就是不刷牙,随他去吧,比起一口整齐的白牙,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至于动不动就发脾气,随随便便就歇斯底里的孩子,就当他在吊嗓子吧,虽不好听,但却是他“唱出”美妙音乐的必经之路。
那些沉迷网吧的、早恋的、离家出走的,我想都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精神寄托的缘故,那就下功夫给孩子寻找值得寄托的人、事、物吧。
尊重,接纳,看起来简单的四个字,真正做到了,就会发生巨大的力量。
父母不评判,不排斥,不抗拒,不管孩子怎样,只是稳稳地在那里,静静地陪着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不管我怎样,父母都会跟我在一起,都会理解我,陪伴我,看着我,等着我,当这份觉知发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生活中,父母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
6
网瘾少年和爸爸
讲一个网瘾少年和他爸爸的故事吧。
初二的男孩沉溺网吧。父亲是一个泥瓦匠,没什么文化,看到儿子这样,他既没有看心理许的书,也没有寻找心理医生(与他而言,心理医生可望不可即,不在他的思考范围)。
他最后跟伙计们吃了顿饭,就把泥瓦匠的活辞了,全心全意在家陪孩子。
他每天挖空心思地做孩子喜欢吃的饭菜,等孩子吃完,他收拾完之后,就跟儿子一起去网吧。
本来想一起玩儿的,可是,儿子嫌他笨手笨脚的碍事,就把他从网吧轰出去了。他啥也没说,就在网吧门口等儿子。
当天晚上,他跟儿子商量,不跟儿子一起进网吧,但是每天早上爷俩一起吃早餐,然后他送儿子去网吧,中午晚上按时送饭给儿子,晚上去网吧接儿子一起回家。
儿子可以在网吧尽情的玩,但是不能乱跑,让他找不到。儿子愉快地答应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差不多三个月。
儿子不为所动,爸爸也没有任何的情绪或者抱怨。他觉得就这一个孩子,以前陪孩子太少了,现在是来还债的。
所以,他做好了好好“赎罪”的准备,一如既往地接送儿子,准时给儿子送饭菜。
一个冬天的夜晚,下了很大的雨,爸爸去的早了,又不想打扰孩子,就在网吧门口转悠。
晚上十二点左右,儿子从网吧出来,他用冰凉的手从怀里拿出儿子最爱吃的烤红薯,满是宠溺地说:儿子,赶紧吃,再不吃就凉了。
他冰冷的手与儿子的手触碰的一刹那,叮嘱孩子拿好红薯后,立刻抽回了自己的手。然后骑着电瓶车载着儿子欢快地回家去。
儿子捧着红薯,哽咽着吃完,一句话都没说。只是第二天他就回到了学校,发愤图强,迅速回到学霸的位置,并且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去过网吧。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看完有什么想说的吗,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感受吧,一起交流探讨。
- End -
往期文章
作者:小猫,能说会写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果您有情感、心理、育儿、个人成长问题,欢迎关注本公众号,或加我微信(jiyaojinian)一起交流探讨。
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小猫原创,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微信:jiyaojinian。
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