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迷茫”这个词是自从我进入大学后就常常可以听到或者观察到或者自己感受到的状态,现在来看,这是因为太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期待,似乎学了某个专业就只能做什么样的事情,至于内心是什么想法并没有人关心,我们自己也并没有去真正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从高中到大学再到硕士或者博士,从没有走出过单纯的校园,也无从感受到社会的残酷与环境,我们只是在设想只是在不停地假想,甚至是我们总期待好的运气把自己带往美好的未来。
所以,毕业时候,我们不舍校园的那些人与事,但可能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恐惧,事实上,在没有摆脱迷茫的根源之前,未来真的是挺让人恐惧的,因为有无数你所无法预料的心理困境在前方等候,但我们却连这种恐惧也并不能意识到。
我们的迷茫与大学精英破除还有很大的关系,当一个人有很多选择时,他可以较为自由地凭着感觉去做着选择,而自己的感觉多多少少与自己兴趣有些关系;但是当社会竞争异常激烈时,在没有想明白内心困顿原因时你几乎总是被迫或者随便做了一个决定。
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于没有自己确定希望走的路时,理想是一种空想罢了。
02
刚工作时,你我是否都曾认为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已经到来,终于可以自己依靠自己生活并且还不用再用功读书了。
然而,真实的是,如果你运气差了些,你就会接连不断地体会到工作的折磨,你觉得人生从来不应该是这样的,你甚至体会了读书还不如辍学打工的,继而慨叹理想碎了一地。
你开始思考意义,发现许多的工作一点都没有意义,每个人做着无意义的事还要那么的痛苦,但怎么想也想不到什么意义,活着就是活着吧,好像每个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
你还同时开始去行动,希望找一个能够托付终身的工作,起码是你感觉不讨厌的工作。跳槽,是你希望用行动去改变现状的开始,在连续跳槽之后,你却发现并没有找到你所想象的工作,而且每做了一次选择,好像人生更加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没错,恶性循环的感觉是正确的,因为,不停做出新选择的你,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看来是不稳定的,企业不想要这种很有可能呆不了多久的员工,哪怕再有能力和才情。
虽然兜兜转转了好几年,却发现自己还是迷茫着,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也觉得好像一切都有些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03
采铜,《精进》一书的作者,是浙大的心理学博士毕业,在他博士毕业那年,经受了很多的曲折,他最希望去大学教书,可是事与愿违,现实的残酷摧残了他的期望,从名校博士立刻面临着失业的现状,后来去华为工作了一段时间,正是在华为工作的那段时间,受到了一些优秀人物的影响和启发,开始去探索致用的心理学,重新出发,开启了人生新方向。
人不能自我放弃,否则连上帝也无法帮到你,世间所经历的痛苦很有可能为未来的破茧成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初博士毕业的采铜走不了学术研究之路,也曾无比痛苦和彷徨,但是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放弃自我,在知乎上的坚持,实际上就已经预示着他要走的道路是致用的心理学,而现实的挫折则更加的坚定了采铜走致用心理学的道路决心。
当然,这个探索的过程是痛苦的,而且真实的 复杂体验只有那时的自己才最清楚。采铜在《从北京领奖归来,我想再谈一次<精进>》一文中提到:“老实说,当时,这两个在知乎侥幸成名的心理学者对未来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但即便在这样的困顿心境下,采铜仍然清楚希望做的事情——写作,并且有着自己写作上的自我追求,“我不想做别人学术观点的二传手”。
如果期望的现实之路没有走通,我们需要的不是在那个原点一直转圈,甚至是终生都耿耿于怀,觉得人生就此走向失败,没有希望。需要的是怀着坚强的内心继续去感悟、实践、思考,从而找到一个新的原点,从起点开始一路走向光明的终点。
04
看看有些上班不少年头的人,他们的自以为是总是很容易表现出来,因为他们已经认为自己经验丰富、能力不错了,所以在他们的自我词典中已然没有了谦卑的位置,更加没有了危机的意识。
可是,他们仅有的价值又真正能够给他多少自由的选择呢,如果他们想要重新选择可能很难,他们其实离开原点又回到了原点,从来就没有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跨越原点。
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我们不能轻易地忘记曾经的下岗潮,多少人因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公司后便让生活难以为继。
多了一份安逸,就少了选择的权利。当你没有意识主动去逼迫自己,生活可能就会在你不经意间把你逼得很惨,让你逃也逃不掉现世的痛苦。
所以,我们不应分割谋生与成长,他们应该是合在一起共同存在的,当一个人已经不想再主动对于自我追求去努力时,你也就是割裂了谋生与成长,只谋生不成长,最后谋生都变成了很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