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作品中的“沧海遗珠”——《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为清代文人沈复所写,共六卷,后经考证后两卷为他人增补,并非出自原作,即便如此,并不影响该书存于世的价值。前六卷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林语堂不仅将此书翻译成英文连载,更称赞书中沈复的妻子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俞伯平、冯其庸等著名学者亦对其赞誉有加,另外《浮生六记》还被翻译成德、法、日等多国文字流传于世。

书中大篇幅的描写沈复与妻陈芸的日常生活,这在文学史上实属罕见,除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外,也就只有他将夫妻闺房之乐写的如此详尽。其中也记载作者生活中的其它点点滴滴,与家人的矛盾冲突,与好友的心心相惜,浪游山水的畅快淋漓等等,通过此书可以较为完整的概括出沈复上半生的轮廓,也可以对清朝的市井生活有一定了解。

增补两记中之一的《养生记道》里说:庄子“鼓盆而歌”哪里是真忘情啊,实在是无可奈何而又不得不装作如此豁达而已。人的一生要遭遇太多太多,好的坏的,忧的乐的,给我的那就一并接受吧!因此该书不仅有闺房调笑之乐,闲情雅致之趣,畅游山水之快,也有烦心乱神的愁绪,在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真实的代入感,让人既乐其乐,也哀其哀。正是由于这些平铺直叙而又动人心弦的文字,让后世许多学者对此书有很高的评价,也是让我能静下心来通读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于“简”处动人最为致命

《浮生六记》行文清新自然,用字厌恶拮据聱牙,可读性强。除部分专有名词需要注释之外,其余可像读白话文一般流畅。

对已远离校园多年的大部分人来说,以前的语文知识忘的一干二净,平日里读些专业性稍强的文章已吃力不少,更何况是生僻字、通假字满篇的文言文。但《浮生六记》的特点之一就是文字平铺直叙,读起来清新自然,无丝毫造作。也许听到这样的描述,大多数读者都会对这本书失去兴趣,毕竟文言文中给人们留下较深印象的都是如《滕王阁序》,恢宏大气,句式工整,或是《过秦论》等论政文章,引用得当,对比突出。

和这些流传百世的佳作对比,浮生六记的突出之处居然是清新自然,有些难以理解,但这种行文用字方式却更突显出其深层次的内涵,比如用仿佛记流水账方式的文字将沈复与陈芸的情意之笃彰显的淋漓尽致。

如沈复不喜欢陈芸对其拘礼过多,于是直说:“卿欲以礼缚我耶?”简单明了,一看就懂,再结合说这话时的语境,便可想象沈复说这话时带着戏谑的神情。

再如陈芸为沈复谋小妾,得一姚氏女,因为此事未成,因此当姚氏女来家里时谎称是游乐之人,因此沈母对其大为不满,“此邻女嬉游者也,何取之乎?”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入选小学教材的《童趣》一章,出自第二记闲情记趣第一小节,三段文字如现在的小学生记日记,将一个孩童的调皮与天真描绘的入木三分,让人读起来会不自觉的想起自己小时候。

凡此种种,在书中不难找见,难能可贵的是,如若将这些片段翻译成白话,其水准似乎连名校的高中生都不如,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动情之处让人眼角泛酸,快意之时让人为之振奋。

二、以真情换感同身受

说到这一点,并不是单单说沈复与陈芸之间的感情是真情,凡是记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皆以真情为根本。沈复与陈芸的夫妻情意,与父母间产生隔阂但又迫切希望双亲能原谅自己,与好友揖山间的异性兄弟之情,这些笔墨间显现的真情,仿佛一道加持的佛光,另本就引人入胜的故事增添不少魅力。

为什么说“感同身受”?

书中记载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时至今日也时有发生,乃至于就在自己身上上演过,因此读到这些情节并不陌生。

沈复的父母喜好认义子义女,其中唤作王二姑、俞六姑的与陈芸最亲近,经常来到家中之后将沈复逐出门外,而三女独处。惹得沈复只能无奈的“威胁”道:“等你回家我就将妹夫约到家中来住十日(让你尝尝心爱的人不在身边的滋味)。”谁料俞六姑顺着话说:“我也来你这里,和嫂嫂一起睡,岂不大妙。”这种玩笑似的斗嘴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不也很常见吗?

还有沈复等人去扫墓时,陈芸见地上的石头上有苔纹,顿觉好看,于是王二姑立马说道:“嫂嫂真的喜欢的话,我就为你拣一些回去。”当下向守坟者借了麻袋,每拣一块石头沈复说“好”,王二姑就装进麻袋,沈复说“不好”,就扔了。后陈芸又以“山猴”调侃王二姑,惹得王二姑要故意上前装作哈痒的样子,沈复故意阻止,还“责怪”陈芸:“别人劳作而你安逸,还说这样的话,难怪小妹不开心了。”

读罢此处,只觉得我们自己和好友、亲人去游山玩水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嬉戏,甚至于还不如沈复等人这般和睦呢?由此看出沈复夫妇和俞、王二人皆性情中人,所展现的情谊毫不虚假,令人印象深刻。

有真情,自然有假意,而这些虚伪的情意让沈复吃尽苦头不说,还让陈芸也跟着遭罪。

书里专门有一章为《坎坷记愁》,里面记载的都是沈复半生中不幸的遭遇,他在这章开头就说“人生的坎坷都是自作孽而来的”,但是对于他来说却不是。“多情重诺,爽直不羁”是他对自己的评价,拥有这样性格的人放在现在来看应该很受欢迎,但是沈复却被这样的品行而拖累,让自己的家人也跟着遭殃。

沈复的弟弟启堂向邻居借钱让陈芸作保,到期却不还,当时夫妇两人分隔两地,沈复和父亲在一起,陈芸将此事告知沈复,却阴差阳错让沈父误会她背着丈夫借债,又诽谤是启堂所为。陈芸不知争辩,被沈父逐出家门,实在是可恨可悲。

更可气的是后来沈父去世,沈复当时在外,启堂为夺家产竟未通知在外的沈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恩将仇报说的就是像启堂这样的人。沈复被兄弟如此对待,除了启堂其人品行不良,他们夫妇俩过于宽厚待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真情”这个话题在书中有太多可以说的地方,除去上面这些,最令我感动的一个词是“异性骨肉”,这是书中的原话,说的是沈复的好友夏揖山。可实际上在我看来,书中出现几个人物,都能称为沈复的“异性骨肉”。

夏揖山在夫妻俩落难远逃时,替他们安顿好儿子逢森,又在沈复的父亲死后,他落寞伤心,万念俱灰之时劝他放弃出家的念头,毕竟还有子女尚未安顿好。之后又替沈复寻找落脚之处——禅寺,且怕他一个人孤独常常携酒果来对酌。又当启堂称沈父去世安葬费用匮乏,让逢森来要钱时,揖山劝阻。后来沈复跟随揖山去外地收租,回来之后已是寒冬,于是邀请沈复去家中过年,凡此种种,皆可见揖山对沈复来说确是异性骨肉。

仔细分析一下,揖山如此慷慨,且要去外地收租,可见家底丰厚。而沈复家中虽属小富,但沈父大方非常,且乐于助人,挥金如土,沈复成家之后过得其实并不怎么样,“始则移东补西,继而左支右绌”,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夫妻俩的生活水平。有了这样的对比,由此更显得揖山对待沈复的兄弟之情情深义重,他从沈复这里并不能得到什么,要说有,恐怕也是在帮助好友之后心中的仁慈之心得到升华了吧!

在沈复落魄时伸出援手的还有很多人。在读《坎坷记愁》一章时,我时常能想象当时的画面是多么的凄惨,并且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经历过那些场景一般,所以一直都非常压抑。前两章都是写“乐”和“趣”,突然有一章写的东西是记载愁绪之事,这种对比使压抑的感觉更为强烈。所以当情节中出现有人出手相助时,又会觉得原来书中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像启堂这样争名夺利,恩将仇报的小人,原来也有许许多多的人以行善为乐。

沈复的总角之交琢堂,升官发财之后也不忘曾经的好友,邀请沈复与他同行,共享富贵。又如其好友胡肯堂,在陈芸去世后资助十金,让沈复能好好安葬其妻。还有曹氏,原来沈复在做幕僚的时候,对其有些帮助,他知恩图报,沈复行路之时囊中羞涩,他前后打点,才让沈复不至于露宿街头,忍饥挨饿。

说了这么多显露真情之事,整本书的重点,也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沈复与陈芸之间的夫妻之情。沈复形容自己的爱情,既有“梅妻鹤子”的飘逸洒脱(沈复以此取号梅逸),又有“举案齐眉”的相敬如宾。

记得还珠格格里,紫薇嫉妒尔康和晴儿曾经花前月下,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虽然剧情有些狗血,但不失为恋人相处的极佳情节。说这个桥段是因为书中真的提到两人花前月下,“邀月畅饮”,以“联句”为消遣,让人好不羡慕。

平日里,沈复与陈芸相处也十分和谐,书中所写皆为两人和睦之事,从未有过争吵乃至红脸。说沈复这是有意为之,尽记些欢快之事也好,总之从字里行间对陈芸皆是溢美之意。

三、“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这句话是林语堂说的。换句话可以这么说:人生得此妇,夫复何求。

陈芸的可爱之处在于她的品行端正,善良贤惠,对待夫君沈复有些迂腐,但不至于令人联想到封建礼教加诸其身使然的感觉,而是因为她对沈复的爱所致。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女性,爱家顾家,待人诚恳随和,不善与人争,却在丈夫遭遇逆境时扔坚守不弃,毫无怨言。沈复说她“具男子之襟怀才识”,我却觉得有多少男子都不如陈芸。

她的出身并不怎么样,四岁时失去父亲,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且“家徒壁立”,但是生而聪慧,学说话的时候由人口授《琵琶行》即能背诵。稍稍长大一点,就做些女工以补全家之用。后来找到一本《琵琶行》,用小时候背诵的语音挨个认字,所以说从这些片段中可以知道陈芸是一个自立自强而又对读书充满渴望并付诸实践的一个人。

成婚之后,陈芸对待沈复家人也可谓是尽人妇之责。前面说到沈复的弟弟启堂让她作保向邻人借钱一事,即便是蒙受公公不明真相的冤枉,她也未做更多的争辩,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

沈复好结友畅游,陈芸尽心尽力安排好一切,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并不影响陈芸的心灵手巧。苏州有南园、北园,皆是游玩佳处,但沈复及其好友苦于无烹茶煮酒的工具,若向着冷花对酌又总觉得少了些韵味。陈芸莞尔一笑,让大家明日只出些酒钱,其余的她来准备。她让沈复雇上街头卖馄饨的小摊用来煮酒,用绳子拴住砂罐的柄,悬于灶上,用来烹茶,众人皆服其奇思妙想。

还有沈复喜爱小酌,但是又不喜菜多,于是陈芸用一个梅花盒做了一个类似今天食堂用的餐盘,上面可摆少量下酒菜,又可放置酒杯、筷子,两三个人一同饮酒都没问题。

沈复的领袜小帽皆由陈芸自做,衣服虽然破了,但经过陈芸缝补之后,虽然日久泛白,但整洁有致,且多用暗色,以免易沾污渍,既可居家,又可会客。

初夏清晨多露水,陈芸与前一晚将茶置于荷花花心,待第二日露水浸润之后取下,随即烹煮,“香韵尤绝。

这样的例子书中有许多,想必沈复在写书时也只是摘录一些记忆深刻的事,还有许多小事未记上。通过这些例子不难看出,陈芸跟随沈复之后,并未因家中清贫而抱怨,反而尽心经营这个小家,就连沈复的朋友们也对陈芸赞不绝口。

有句网络用语是这么说的:女人结婚后流的泪都是结婚前脑子进的水,话糙理不糙。不管是男是女,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很重要,而我觉得陈芸便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了。

她和沈复的相处方式在那个时代看来,十分“大逆不道”,而有些行为在今天看来也匪夷所思,比如她主动给沈复找小妾。也因为找小妾这件事,让她受到两个打击,一是事未成之时,她谎称对方是“嬉游者”,结果沈母以为她要给在儿子娶娼妓为妾,对其大骂,之后不了了之。

陈芸之所以能够对沈复痴心不二,且甘心与沈复共守贫苦,除了本人品性的原因,还有丈夫对她的宽容大度,疼爱有加。因为两人相互谅解,和谐相处,才让读者有琴瑟和鸣的感觉。

刚刚结婚的时候“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可见她是一个非常温柔贤淑之人。虽然作为新妇,这种状态总有一种初入他家,装模做样的感觉,但根据之后的情节来看,她一直都是这种状态,并未有新妇、旧妇的差别。

每天太阳刚照见窗子她就起床,就好像有人催促一般,因为她怕有人说这家人的新娘子懒惰,言下之意是怕折了沈复的面子。而沈复的做法则是“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并且跟着妻子一起早起。

现在有个词叫“宠妻狂魔”,沈复在当年也可称得上是这个称谓的第一号人物了。他生性落拓,爽直不羁,而觉得陈芸“迂拒多礼”,有时候沈复为陈芸披衣整袖,陈芸必说“得罪”,要是给她递送手绢蒲扇,必定起身来接。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陈芸侍夫必恭,但却不是表里不一,而是由心而发,陈芸觉得哪有人内心敬重他人但行为却狂肆无礼呢?对于沈复来说,他不希望陈芸如此多礼,乃是觉得大家是一家人不必如此拘礼,而不是将陈芸看作外人。“卿欲以礼缚我耶?”沈复岂止不希望陈芸以礼相缚,更不希望她被礼相缚。

有些片段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并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可是设身处地的想想,沈复所处的时代还是清朝,封建礼教森严,人们多数顽固守旧,陈芸夫妇的相处方式在那样的环境看来实属不易。

所谓患难见真情,沈复家中后来要靠借钱度日,且两口子为外出躲债,只能将儿子和女儿托付他人。儿子逢森拜托好友揖山送去学技,女儿清君则只能留给人家做了童养媳,一家人自此分别,之后竟再无团聚之日。此时的陈芸已经疾病缠身,后来虽短暂好过一段时间,却也只是徒劳挣扎。陈芸嫁给沈复,日子一直清贫简朴,去世前几年沈复长期辗转各地,陪伴陈芸的时间不怎么多,但陈芸依旧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并未抱怨一言。

陈芸逝世一节,读之泪然,言之切切,情之哀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陈芸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自己想要努力做好一个妻子却没有成功,她一身的病痛应该说和颠沛流离、漂泊无依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她却把原因都归结到是自己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所起,而后情感过激,平日又思虑过多所致。

和沈复相处的这二十三年,陈芸自觉过的如“烟火神仙”,“得婿如此,妾此生无憾”。对于沈复来说,得妇如此,此生又有何憾呢?

花了两晚将这本书通读一遍,顿觉看尽了一个人的人生,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却有许多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上演。对于沈复来说,妻子去世后他继续为他人充当幕僚,直至寿终。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当陈芸去世的那一刻起,沈复也如行尸走肉一般,毫无灵魂。

这本书可称作是文学作品中的“沧海遗珠”,首先因为它的被发现实属偶然,如果没有清末杨引传和王韬的发现和重视,它将不知何时才能被世人知晓;其次是因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它是那么的不起眼。作者不起眼,情节不起眼,人物不起眼,但是这么多“不起眼”加在一起依然无法磨灭它的魅力,仍然值得一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如果说第一卷让人体会到的是快乐和美好,那第三卷《坎坷记愁》,便是世事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这本书之所以能被世人推...
    万溪阅读 2,076评论 5 7
  • 沈复,生活在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他于1763年生于苏州一个传统的文人家庭,父亲在江浙地区官宦之家做幕僚,家境小康。...
    万溪阅读 2,364评论 0 5
  • 初阅《浮生六记》时,是在去年夏天时,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内容情节很动人,沈复他笔下的妻子情深意笃,却又颠沛流离的...
    万溪阅读 2,740评论 1 4
  • 作者:初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987369/answer/2...
    Mia冬阅读 1,131评论 0 2
  • 老王是一个随和的人,在单位里人缘也很好。 老王的家庭民族结构很有意思,他本人是汉族,老婆是回族,儿...
    阿山片石阅读 3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