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密苏里州的艾宾镇,海耶斯决定:租下路边废弃的三块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女儿被强奸致死;凶手仍逍遥法外;威洛比警长你到底想怎样?
海耶斯的女儿在这里被强奸致死,然而七个月过去了,警方仍未抓到凶手。海耶斯租下广告牌,为了给警察施压,找到杀害女儿的凶手。
警察看到之后,开始不淡定了。威洛比警长跟广告公司说:“你发布的广告是在诽谤,你知道吗?”
而广告公司的人淡定地说:“威洛比警长你想怎样?是问句,不是肯定句,不算诽谤也不违法。”
海耶斯甚至找来电视台说:警察每天忙着收拾黑人,却腾不出时间打击犯罪。我觉得这些广告牌能提醒他们集中精力,去做警察应该做的事情。
三块广告牌顿时成为小镇的热议话题,威洛比警长找海耶斯谈心。
威洛比警长:我尽力了,但凶手留下的DNA,和任何罪犯都不匹配。不是我们不想破案,实在是束手无策。
海耶斯:那你可以抽全国男人的血来匹配,找出凶手啊。
威洛比警长:我得了癌症,没剩多少时间了,能不能不要难为我,让我安静度过最后的时光?
海耶斯:全镇的人都知道你快死了,那又怎样?在你活着的时候还是可以做点事情的不是吗?
威洛比警长在小镇上深受爱戴,加上大家对他身患癌症的同情,海耶斯的步步紧逼让她成为了小镇上的公敌,被牙医恶意报复,好朋友无故被抓,小店被砸,然而并不能阻止海耶斯用三块广告牌干翻全世界。
一场蓄意的纵火,让三块广告牌全部烧毁,而海耶斯不顾火势拼命抢救广告牌,在烧毁的广告牌下,海耶斯奔溃大哭,仿佛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倒塌了。
由三块广告牌引起的争端,最终演变成一系列暴力事件,威洛比警长开枪自尽,狄克森暴打广告员,海耶斯纵火焚烧警局。
海耶斯的偏执也是为了忏悔和救赎自己,女儿出事的当天,找海耶斯借车,被无情拒绝。
女儿赌气说:但愿我在路上被人强奸!
海耶斯说:祝你心想事成!
没想到一语成戳,女儿真的被人奸杀,那一天的争吵让海耶斯永远无法释怀,只有找到凶手,才能减轻自己的愧疚。而当她把责任推给警察时,似乎感觉自己轻松了不少。
《三块广告牌》里每个人物的走向都在反转,甚至颠覆了人物最初的印象。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他们不妥协,不谅解。
人性的复杂,无法简单地用“好人”“坏人”去定义。我们常常只看到了一个人的表面,却没有真正地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以至于忽视了更多真相。
海耶斯为了找到杀害女儿的真凶,不惜与全世界对抗,从一个被同情的受害者,变成全民唾弃对象。而她似乎不需要同情,只要一个真相,为女儿,而为了自己。
影片有两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威洛比警长的自杀,以及狄克森的反转。
威洛比警长自杀,留了封信给海耶斯,还帮她垫付了广告费。他说我何尝不希望破案?但有些案子就是破不了,或许在五年后的某一个酒吧里有人吹嘘自己的罪行从而破了案。三块广告牌是很好的一步棋,我的死虽然与这无关,但人们不这么认为,我反将了你一军,接下来应该有好戏看了。
他的死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海耶斯被彻底视为公敌,人们把他的死归咎于海耶斯,她不得不接受大家道德的谴责和审判,看到信的海耶斯的内心也开始动摇。
而对威洛比警长来说,与其三个月后癌症离世,以及将面对不可预估的故事走向,他选择将自己的好人设停留在最巅峰的时刻。他善良,也自私。人们对好人总是更加苛刻,因此他宁可死也不愿意承受有一点变坏的可能。
狄克森从出场开始就让人反感,冲动无脑,直到他烧伤,巧合地和被他扔出窗外的广告员在一个病房里,他的一句对不起,让这个人物开始立体了起来。
狄克森的吊儿郎当、愤怒是他对世界的妥协,他曾经希望成为一个正义的警察,但事与愿违,他只能用自认为安全的保护色武装自己的脆弱和不满。
而最终海耶斯和狄克森决定一起去追寻正义。
海耶斯:我们决定去杀这个人了吗?
狄克森:其实我还没有决定,你呢?
海耶斯:我也,还没想好。
狄克森:那,我们在路上再想吧。
最勇敢的人也是最执着的人,关于真凶到底是不是酒吧里吹嘘的那个人,以及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好像不重要了,而一路追随真相的路上,人性以及人最本真的东西都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
路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他们最终放下偏执,和自己和解,和世界和解,谁又知道呢?
当我们没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容易被表象欺骗,以至于欠缺客观的判断。不可否认的是,人无法真正做到客观,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是片面、有局限性的,不可避免地都带着主观的偏见。
因此做到不轻易审判任何人这件事就显得很重要,坏人不绝对的坏,坏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常忽略了他可能也是受害者这件事,而我们常避而不谈背后的故事。
或许我们能做到的只是不急着下定论,多了解一点,少评判一点,放下执念,尽可能跳出自己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