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刚刚登上王位的周平王放弃被犬戎攻占的镐京,迁往东都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代。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是一个英雄辈出、群雄逐鹿、诸侯争霸的时代。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东迁之后的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已经没有力量居高临下控制诸侯。诸侯国各自为营,混战不断。
与此同时,西北戎狄之患愈演愈烈。戎狄已经进入了中原腹地。他们控制了岐周腹地,并向黄河南、北扩展,侵扰北方的燕国、中原的郑国,甚至还越过燕国进犯远在东方的齐国,洛邑王城也一度被他们攻破,东门被焚毁。在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蛮夷力量也逐渐兴起,力图北上,不断骚扰中原国家,形成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
战乱和动荡呼唤着重建稳定有序政治秩序的人物,周王室已经不能承担这个责任,需要新的强有力的共主。
尊王攘夷——齐桓公称霸
在齐国,齐襄公在位时滥杀无辜,以至于朝纲失常,国政混乱,他的弟弟们也不得不外出避难。齐襄公最终被杀,齐国无君,更加混乱,人们引颈企盼着名正言顺的新国君。
可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位合适的人选,他们是齐襄公的弟弟:避难于鲁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的公子小白。
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斗争中,最终公子小白获胜,他就是齐桓公。
在鲍叔牙的力荐之下,齐桓公重用管仲,并拜他为宰相。
被齐桓公委以重任的管仲,开始对齐国进行全面的改革,规划政事,集权中央,奖励农商,充实国库,修整武备,强化军事,齐国气象由此一新。
在周天子王权孱弱不堪的同时,齐国国力却迅速增强,齐桓公的雄心壮志也随着国力的强盛而渐渐显现出来,他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让他成为天下共主的时机。
公元前663年,在北方山戎部落的强大攻势下,燕国根本无法抵抗,正面临被灭国的危险。
因无法在周天子那里寻找到庇护,燕国把目光转向了齐国。这是燕国在生死存亡间的希望,对于齐桓公来说,此前一直等待的称霸诸侯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齐桓公亲自率军北上救燕,齐军风驰电掣,将山戎击溃,燕国不仅避免了亡国之辱,而且还由此增加了方圆五百里的国土面积。各国诸侯听说齐桓公大德,都心悦诚服。
在当时中原诸国困扰于戎狄之祸的形势下,齐桓公祭起了攘夷的大旗,同时修礼于诸侯,礼敬周王室,走上了经由尊王攘夷而实现霸业的道路。
齐国救助燕国的两年之后,邢国告急,紧接着,卫国告急。此时,齐桓公再次挺身而出,出兵解救危难,并为两国重建家园,史称“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就是在这一系列的“国际事件”中,齐桓公的威望越来越高。而他还将担负更大的责任,面对更大的挑战。
在戎狄势力得到有效阻遏时,另一支更加强大的力量,正形成于中原的南方,它就是楚国。
当齐国崛起时,楚国已灭了息、邓等国,并北上攻入蔡国,接着攻伐郑国,不断骚扰中原国家。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进攻,中原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求援。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亲率鲁、宋、陈、卫等诸侯联军出征,声势浩大地在楚国北部门户陉山扎营。大军压境下,一向无所畏惧的楚国感到了压力,派出使节与齐国谈判。
在齐国的重压之下,也在尊崇周王室的大义之下,最终,齐桓公不战而屈人之兵,楚国低头认错,双方定立了召陵之盟。
在稳定诸侯的同时,齐桓公还致力于匡扶王室。当时周惠王因为宠爱少子带,有废太子之意。在惠王太子郑的请求下,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宣告了诸侯对太子的支持。周惠王死后,齐桓公又主持了洮之盟,奉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至此,齐桓公取得了周王室和诸侯两方面的认可。他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霸主。
公元前651年,齐国与鲁、宋、卫、郑、许、曹诸国在葵丘举行会盟,这是春秋时代第一次有超过四个诸侯国参加的诸侯会盟。周襄王也派人参加,这表明周王室已经公开承认了齐桓公成为实际上的天下共主。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从此,春秋霸主政治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晋文公复国——晋国霸业
晋文公重耳有着与齐桓公相似的经历,既备尝在外流亡的艰难,又有股肱之臣的辅佐,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和超常的能力。
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流亡在外十九年的重耳终于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返回晋国,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即位之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由此迅速强盛。
晋文公奉行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策,与齐桓公不同的是,晋文公的霸业是从“尊王”开始的。
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内讧,王叔带联合狄人伐周,周襄王避居到郑国。此时,齐桓公已死,中原没有霸主,周襄王无处可以求助,正陷入绝望之中。刚刚即位的晋文公雄心勃勃,采纳大臣狐偃“求诸侯莫如勤王”的建议,迅速地抓住这个机会,亲率大军护送周襄王回到王城,并协助周襄王杀掉了王叔带,彻底解决了周襄王多年来的后顾之忧。这一“尊王”行为,使晋文公名闻天下,一些弱小的诸侯国开始投靠晋国。
“尊王”的同时,晋文公奉行“攘夷”之策。当时,南方的楚国仍是中原的最大祸患,公元前633年,强大的楚国军团向宋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宋国危急,赶紧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整顿战备后,于公元前632年率大军迎战楚军,双方在城濮展开激战。
在晋楚开战的五年前,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曾受到楚成王的礼遇,重耳向楚成王许诺:“如果侥幸登上君位,日后如两国开战,将为楚军退避三舍。”
城濮之战,晋文公履行了诺言,率军退避三舍(九十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召集了有八国诸侯参加的践土之盟,定下了同心协助王室、互不侵害的盟约。这次会盟,周襄王亲自到会,策命晋文侯为侯伯。和之前举行的葵丘会盟相比,这次盟会的仪式正式而明确,更加旗帜鲜明地表现了王室对霸主的认可,主持了春秋政治一百多年的晋国的霸业就此展开。
晋国成为霸主后,诸侯和霸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礼仪化。
晋国为诸侯制定了一系列朝聘、纳贡制度。各国要跟随晋国出兵讨伐不听话的诸侯。诸侯国之间的纠纷由晋国斡旋解决。晋国显然比齐国更进一步。在晋国称霸期间,霸主最终取代周王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
楚庄王一飞冲天
春秋之初,楚国是中原诸侯国眼里的南方蛮夷,楚国也不屑于中原诸国尊崇的礼仪。然而,在屡次北进受挫之后,楚国意识到,除了武力,还必须向中原华夏的礼乐文化靠拢。
到楚庄王时期,楚国文化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华夏文化进入荆楚之地,中原的霸主政治也让年轻的国君楚庄王跃跃欲试。
楚庄王即位时还很年轻,而他的王国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庄王当政三年,不理政务,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
三年之后,忍无可忍的楚国大臣上书进谏,他们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南方有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呢?”
此时的楚庄王,已经明显察觉楚国上下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于是说出了这样一段让世人铭记至今的话:“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此后,楚庄王开始整顿朝纲,重振君威,楚国由此成为中原之外最强大的国家。
九年后,楚国与晋国展开决定霸权的邲之战。大战之前,晋卿士会力主避免与楚军作战,在他眼中,楚国国君楚庄王早已脱离了野蛮,成为一个“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的人物,楚人也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的文化观念,与中原之人没什么不同了。邲之战,晋军大败,失去了霸主地位。
公元前589年,楚国与鲁、秦、宋、陈、卫、郑、齐、曹等中原诸侯在蜀会盟,这次会盟,确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西周、春秋以来一直被视为蛮夷的楚国,终于成为中原诸侯承认的霸主。
晋国并不甘心失去霸主地位,经过多年的休整,公元前575年,晋国向楚国挑战,两国为争夺霸权再次展开大战,双方主力在鄢陵一较高低。鄢陵之战,晋国最终取胜,重新成为中原霸主。
关于春秋五霸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影响最大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