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没发文了,这记性,该忘了上次写的内容了!
简单回顾了一下,发现内容有些散乱,甚至有些言之无物了,刚开始在平台上写东西,有时鉴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不细致的地方还请简友们多包涵!当然,有些时候纯属个人写作习惯,老希望一气呵成,省得修改,这样能节省时间。
说到阅读和思考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在没有建立自己思考模式之前,阅读肯定是通往认知的必由之路。就如同我们学习走路,学习识字一样。当然,我个人肯定是痛恨这些太过程式化的东西,就如同有很长时间我极度痛恨历史一样。原因正是有那么多的历史,个人在历史面前会倍感渺小,顿时散失存在感,成为创新突破的一大阻力。
尽管如此,事实上,文字早于我们每个人的出生,就是这个客观原因,我们别无选择,至于意识和物质的哲学问题我们以后在作探讨。
阅读让你进入别人的世界,同时也可以度量个人的思考的角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这里所指的阅读,内容就不局限于各个领域,各个学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喜欢引用不喜欢历史的,你看,这和你喜不喜真没关系,因为这是事实。
因为我们都在从过往的经历或经验中吸取教训,慢慢的形成了知识,慢慢的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就像现在我写文章,不也得先学会基本汉字,自己能看,别人看得懂,才能追求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上文中说到教育,其实不当是我,大多数人不喜欢的不是教育本身,而应该是它固有的教条的形式和模式。
说到模式和标准,拿文字方面的内容举例:古代暂且不论,现当代——说到散文,朱自清的《背影》;说到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这大概就是对应试标准的一种阴影,绝对的答案,世界再无其他,再无别的散文和诗……
事实上不是应该通过阅读的内容教会你正确的思考,然后去寻求答案的吗?
所以从应试这个角度来说,思考只会让你困惑,然后厌倦,最后离开……
这三者之间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似乎形成一种矛盾,一种悖论…
然而,重要的不是答案吗?重要的不是结果吗?
嗯,好像是,那些年考试——小学,中学,大学都是……
关于读书,思考,和教育有关的,有趣的,思维的,文字的事,我们后续再聊。
一些特别的书和内容以及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后慢慢和大家分享。
时间也差不多了,在文字世界里稍停留了那么一会,又要回去非文字世界里战斗。
其实不太喜欢那些过于敏感脆弱的文字,相反,那些尖锐的,甚至冷酷无情的文字更能展现力量!文字正如我们面临的生活,可能有时也会让人脆弱,脆弱到在无人的深夜独自舔舐伤口。不过有它陪伴,我们终将刀枪不入,满血复活!
夜已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