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跑去各大微博论坛去看情感的栏目,发现很多人分手的理由越来越“简单”。
“你为什么不及时回我电话” “你为什么跟那个女同事走得那么近” “你怎么可以忘了我们的恋爱纪念日”
所有一切的理由最终都能归根到一句话:我感觉你不爱我了。
反观六七十年代的爱情,简简单单,吃个雪糕骑个自行车都能成为深刻的记忆。
造成差异的存在,其实是标准的变化所造成的。
部分人会很奇怪,感情这种虚无缥缈,道不清说不明的关系哪里来标准一说?
在想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是标准?
标准是由人去定义的,或者是你所能了解到的成功事例中,他们呈现出来的状态。
清楚了标准的含义之后,我们就不难联想到经常听到的一写话语以及看到的文章内容:你看看小王的男朋友,他是怎么怎么样的;一个真心爱你的男人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信息爆发的时代本来是便于搜集信息的一大技术进步与时代的推进。而伴随信息能够零成本大量收集的潜在问题在感情中就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正确性、普遍性以及适用性的问题。
人是一种非常向往美好将来的生物,谁都希望自己的未来能够更有保障,自己的爱情能够更值得让人羡慕。这个时候鸡汤文和理想化的文章进入我们的眼中,加上女生大部分是一个感性的群体,那么这些美好的感情故事很自然的就会成为她们在衡量感情是否健康时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那么在自己的感情中,一旦出现违背这个标准的状况时,要么就是思考信息的准确度,要么就是在心理的小本本上为对方默默地扣掉几分。但是挺悲观的是,有不少人都是后者。
网络上的感情信息基本上都经不起验证,爱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题,心理学家们花费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开始发现爱的形成有一部分来自于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而网络上的推文已经能够做到定义爱情最好的现实表现形式以及找到大量的样本去统计感情中所必须具备的特征。
哪怕排除掉信息的正确以及普遍性,我们也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去思考——你是群体中的一员,还是独立于群体之外的一部分,
当下的我们更加追求的是生活的质量,感情也一样,这本来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而唯一出现问题的是,这个追逐者从自己变成了你想要与之度过一生的那个他。
感情赋予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但真正走到落地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你能拥抱粗糙而不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