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绵绵的天让人很慵懒,潮湿的空气也使人没精神。
午休结束的铃声响起,我睡眼惺忪地从教室出来(中午班主任都是在班级看着学生午休的),一抬眼,看见一只蜗牛趴在门口的栏杆上,脖子伸得长长的,背着那个像贝壳一样的小窝正卖力地往前爬呀爬…。
我一下子被这只小蜗牛吸引住了,停下来,仔细地看着它的爬行:真的很慢、很慢哦。不凝目注视,你都不会注意它在移动,第一次零距离观察这个世界闻名的“慢家伙”。
我用手指头轻轻地碰了碰它的触角,它反应很快,迅速把头缩进壳里,“警惕性很高嘛”,我觉得有趣。等了一会,它的头又伸出来,试探着伸直了“脖子”,犹豫了一下,用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速度又继续往前蠕动…
看着这只蜗牛,我脑子里突然蹦出来台湾作家张文亮写的《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 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
想到这些诗句,我心里一动,抬头看着我班里的孩子们也陆续从教室出来,安静地从我身边走过,突然心里充满了歉意:孩子哦,我是不是那个牵蜗牛的人哦?我也唬过他们,责备过他们,也骂过他们,孩子们,你们埋怨我吗?孩子们眼睛里满是问号,很奇怪我为何这般看着他们?
这届三班孩子初一刚进班时,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基础等都很弱:上课专注度不够,作业质量很差,不爱钻研,勤奋不足懒惰有余,的确是让我很头疼,尤其是我刚刚把上届三班送毕业——那是一群优秀而体贴的孩子,心里不自觉地形成了对比,心里落差可是不一般的大哦。
每次,听到各科老师跟我抱怨学生的诸多不是,感觉就像在说我的孩子,脸上挂不住,心里窝着火,时常有种崩溃感,我感觉我就是那个牵着蜗牛的人:我的学生缓缓地不肯前行或是慢慢地走,而我总是经常被气得没了耐心,对着他们大喊大叫,可是孩子们仍然如诗中的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依然置若罔闻地我行我素;也有些孩子经常会不自信地问:“老师,我该如何做才能达到你的要求呢?”。而我也经常哑然。
慢慢地,在和孩子们的磨合中,我也渐渐地了解自己总是急急忙忙地赶路,孩子们可能暂时跟不上我的速度;再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性格,我不能拿同一标准去要求他们;面对不同的群体和对象,教育方法和策略应该要不断地变化的。可能有些孩子花期就是长,“静等花开”确有道理。于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慢慢地开始学会放慢脚步,有意识地慢走,也时常提醒自己要“耐心点再耐心点”,各种方法植入,让孩子们能重建自信,慢慢赶上来。
“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
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
然而,孩子都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美好的一面。”
的确,两年的朝夕相处,我已然把他们看做我自己的孩子了。两年的悉心教导,两年的全力以赴,通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体验并能从中学习到和感悟到,也渐渐地发现:孩子们有了变化。现在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蜕变:积极、乐观、向上,并开始勤学了,他们已经开始展现了他们美好的一面了,尽管还需要师长的督促。
放学暮省时,我把我看到蜗牛的所想所思讲给了孩子们听,孩子们很有感触。
最后,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俱备“蜗牛精神吗”?孩子们疑惑:什么是蜗牛精神?
我说蜗牛精神就是:“坚持不懈地慢慢向前,认准方向,一直专注地往这个方向坚持,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孩子们,这就是蜗牛精神。”
“孩子们,你们就是老班手中牵着的蜗牛,以前我总说你们慢,但是,现在,你们不知道你们有多厉害吗?我哪里还是牵着你们走了呢?我觉得我是要牵着你们去奔跑了哦”。
是啊,生活总是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孩子们,最后一年,我不想“牵” 着你们了,我想让你们自己跑,不管有多慢,咱们先跑起来。老班跟在你们后面追赶着。
孩子们,未来可期,你们可塑,和老班一起加油,你们牵着我,我们做一群“奔跑”的蜗牛吧!加油,我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