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读书》专题周刊期和大家见面了! 本期一起来读余华。
余华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很快成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华的作品以精致见长,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余华曾坦言: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在简书,余华是近乎神一样的存在,不仅是写作教练们推荐最多的写作范本之一,也是众多学习者的榜样与追随对象。
以下是《读书》专题收录的部分关于余华作品的文章,请大家共赏。
1、奉旨煮字 :余华《活着》:一个人活着能承受多大的苦难?
余华以残忍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百死图”。 死亡在这里已是无处不在,众多的偶然与巧合构成的死亡令人震惊不已,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生命的荒诞。
如此频繁地写死亡,让余华备受质疑,怀疑其真实性。那么,余华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编者按:《活着》以客观冷静、看似毫无感情的叙事中,展现了一个农民的困难一生。本文作者分析了主人公福贵苦难的原因:“穷困无序”的生活环境为主,个人性格缺点为辅。那么,支持富贵在绝望中活下去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三种:其一,坚韧,亦或者是根植于国民骨子里的忍耐力;其二,苦难中的温情,那是一种盛开在死亡之地的希望之花。其三,超然,对待一切的超然。对善与恶,生与死,苦难与温情的一视同仁,用淡泊宁静的心态生活。
2、楚茨呢 :余华/写作我是认真的《第七天》
真正决定去读的时候,是听到千玺大佬在回答记者访问时推荐的,于是便买来看看,当然事后也在网上查了查,不可置信的是这本书在豆瓣的评分竟然低达6.8分,这对于余华这种高质量的文学作家着实低了太多,让他有何颜面去面见江东父老。
而网络上更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很多读者议论纷纷说《第七天》这本书有失水准,说余华已江郎才尽,更有甚者竟劝说余华别再写书,安心度晚年算了。
陈词滥调、新闻三十分、新闻再加工、玩脱了等等这些连篇炮轰的言论更是数不胜数。我不明白《第七天》为何会遭到这么多人的诟病。
编者按:《第七天》这本书的确有些令人失望,这种失望乃是因为现实的荒诞已经超出作家的想像。本文作者对于《第七天》饱受诟病的状况表示怀疑。他认为,“无疑余华是勇敢的,他根据不同的时期来写出他人不敢写的社会现象。他以笔为刃,强行的划开这个社会的阴暗面,鲜血淋漓,却异常真实。”“正如本书的封面中所写的那样,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余华的《第七天》写的则是我们当下的社会,他以灰暗幽邪的笔调来书写,讽刺阴暗面,歌颂真善美。代入感极强,让我们随着他去感受当今社会的冷暖。 ”
3、张惊墨 :《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小人物的一生!
生在和平富足年代的我,或许无法切身理解到为生活所迫的那种悲壮与挣扎,为了一袋米,为了一把菜,甚至可以将人逼上绝路。那些远在不同时代和破落乡村的人们的处境,是最能体现出人性的。
许三观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诚然不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他只是那个年代的众多普通的农民的缩影,却拥有着戏剧性的一生。
编者按:《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手法是一流的,作者始终是用一种冷幽默的基调讲述许三观的故事,有时甚至会笑出来,但笑的同时,眼里却总是含着泪。此书带给读者的启示也是丰富的:“人物的悲剧真是让我觉得鼻酸,人生苦难重重,有人盖着暖被吃饱喝足在喊着生活没有意义,也有人为了活下去挤破头脑,向来是越‘贫贱’的人更能体会到人生的艰苦,也更有韧性,就像死不透的野草,生生不息。”
4、乔依依 :《活着》——没有什么是生活的标配
没有什么是生活的标配,不是说要放弃改变。生命的常态原本就是自由、希望,逆来顺受只是一种被迫,我们做我们能做的,反而是一种积极。麻木并不是人应当选择的路,即便在《活着》中,福贵一家,也还是在不断的追求生活的幸福,颓废或是萎靡只会将生命蜷缩在黑暗的角落里,不见天日。
编者按: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本文作者从书中得到的体验是:“是不是活得不够光鲜亮丽,就不配说活着呢?造物主没有剥夺过任何人幸福或是快乐的机会,人总是在纠结中失去了常态。” 作者也介意反思当下:“我们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里,接收着许多人传递的活法,足够的生活资本,孕育了足够多的生活感受,正面的、负面的,谈得多的是迷茫、焦虑,正是因为选择多多,所以惶惑焦躁。如果只有一条路可选,那就义无反顾的走上去了;然而,我们面对的是四通八达的路,偏偏这条路也可以被完美模拟、精算结果,于是本是随心的生活之路,变成了计较得失的纠结之旅。”
5、金台望道 :人生实苦,那么活着的意义在哪里?—读《活着》
生命确实无意义,一切意义都是自己赋予的。除了活着本身,生命的意义乏善可陈,顶多可以再加上“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正如中国人的一句古话所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其实说到底,生命这件事情不是由我们能做主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选择。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外部世界强加给我们的。这也正是存在主义哲学探讨的命题:我们是在毫无预备的情况下,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编者按:作者认为,《活着》是一部充满了存在主义哲学意味的作品,“它是在探讨,一个民族,一个灾深难重的民族,该怎样理解自己的苦难?同样,一个个体,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从福贵的遭遇里,人们可以知道,活着本身就是他生活的全部的意义,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表达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6、落冰一 :书 | 《活着》:年少不懂徐富贵
从一个女子的角度来看,我想若我是家珍,我也宁愿放弃所有荣华富贵,来换一个务实踏实爱自己疼自己的徐富贵。所以,此时再看家珍的去而复返,竟会觉得是应该的,这才是家珍。
这一次,颇为意外的是,居然一点也不讨厌那个叫徐富贵的人了。甚而觉得他很可爱,心中居然对他有了丝丝敬意,那顽强的生命力啊,生生不息。
编者按:本文作者年少时不喜欢福贵,但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发现自己不再讨厌他了。以女性视角的解读福贵,别具特色。而且,也为徐富贵“那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不敢想象,一个人居然会经历这么多苦恼,却又明白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徐富贵有何止一个。”
7、狐八妹 :看《活着》,你会知道活着的真正意义
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心理,以及任何时候都打不倒的坚强毅力,才是我们活着并且活出意义的动力。我们见过太多承受不住压力,承受不了生命逝去后的痛苦而死亡的人。他们自私的把痛苦留给了自己的孩子,亲人,自己不珍惜生命。可是福贵呢,他承受的灾难是有些人几代都未必能遇到的,却还有很多人因为一点点事情寻求死亡,我们该为这些人悲哀吗?我想是的。
故事很发人深省,也在告诉我们这些活着,并且活的很幸福的人,珍惜身边那些对你好的人,做一个好人,活出生命的意义,将来不管多苦多累,只要我们活着,乐观的活着,我们的人生才会发光发彩。
编者按:作者从书中所悟甚多,既有关于写作技巧的,更有关于生活意义的。作者指出:“一生能有几多悲苦,一世能有几多惨事。受常人所不能受之痛,尝常人所未尝之苦,方能明白活着的意义,进而立足于世间。笑着活下去,不为他人,不为自己,只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当你活着的时候你要明白,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谛。”
结束语:
本期七篇均为读书专题精选文章,排名不分先后。专题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编辑:金台望道
审核:狐八妹【读书专题主编】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期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