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庭教育带火了一个娃——“别人家的熊孩子”,他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他是我们自己最讨厌的存在,却是父母最喜欢的娃,也是激励孩子的法宝。
今天小区附近的民办幼儿园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了。其实幼儿园带小朋友去参观本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那么为什么说新鲜呢?是因为我家娃三岁的时候也报名去了那家收费不菲的民办园,入园半年,从来也没搞过这类活动。曾经咨询过园长,回答是不会举办这类活动,因为带孩子出远门幼儿园有责任,会承担风险的。那为啥这次这么有魄力出远门了呢?原因就出在附近有了个“别人家的熊孩子”。
这个“熊孩子”是近亲,教育局家的公办幼儿园。我们这边的公办幼儿园只要是片区内的就可以免费入园,只需要交每日餐费,而且离家很近,所以当时因为无处可去削尖脑袋挤进民办幼儿园的家长们,只要是符合入公办园条件的都纷纷去办了转园手续。
说实话,这所民办幼儿园我的确不满意,收费高没问题,但你要有能说的过去的服务吧,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只是硬件看上去不错,软件不行,所谓的英语教学也很敷衍,伙食也一般,所以每月两千多的保教费我觉得不值。
相比较,公办幼儿园的教师层次比较高,从幼儿园的布置和老师的手工装饰来看,很用心,从这点来说,家长很满意。两相一对比,家长自然会选择性价比高的公办幼儿园了。
一个班平均转出5个孩子,幼儿园也有点慌了,立马改进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活动。这就是“别人家的熊孩子”起到的激励效果,但这种外部激励带来的进步真的能维持下去吗?
就我所知,这所民办幼儿园之所以办的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集团抽成太多,所有费用上缴,园里经费不够,只能从各处省,从孩子们的伙食里省,小朋友的伙食不好,每天所谓的牛奶只是小半袋袋装奶倒到喝水的杯子里,用娃的话来说,喝两口就没了;从老师的工资里省,因为薪酬少,老师根本不能安心工作,朋友圈里看不到教育心得,连篇鸡汤文都没有,只做微商,卖各种东西;从精简教学活动里省,元旦搞活动,其他幼儿园精心装饰,亲子同乐,这家幼儿园连点节日气氛都没有,敷衍了事。
种种原因导致了幼儿园里看不到向上的朝气,前进的动力,所以怎么会发展呢?如果这所幼儿园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释放出内在活力的话,即使出现了“别人家的熊孩子”,这种激励作用也只是一时的,不能成为永远的动力。因为发展的动力必须是内生的。
回想以前上学的时候,我周围也有很多“别人家的熊孩子”,每当听到父母拿他们与我相比,心里总是有些厌烦,有时还有逆反情绪。当然我也是许多其他人眼中的“熊孩子”,我们这些熊孩子们,就这样被父母们当成了互相激励的道具,但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三岁前的宝宝是家中的小太阳,如天使般完美,父母眼中的他们没有一丝瑕疵,即使有点儿,也自动屏蔽;六岁前的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宝,玩是天性,洋溢的是个性;上学后的娃开始不那么完美可爱了,可能就在那么一次家长会后,父母眼中的娃不再是以前那个最好最棒最骄傲,而成了“别人家的熊孩子”的陪衬。
父母念叨“别人家的熊孩子”,更多的是想为自家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但却经常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榜样,只有真正被自己认可的情况下,你才愿意去学习去模仿。比较呢,一般都是在同龄人或背景相似的人之间进行,因为年轻气盛,所以即使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但也羞于承认,也可能默默地在努力,但一听到父母的比较,言语之间的羡慕,还有不自觉间对自己的贬低,那估计没几个小朋友能接受的了,榜样不用提了,连学都不想学了。所以这种所谓的激励效果着实不好,即使有作用,也不会长久。
父母们别再盯着“别人家的熊孩子”,你有耐心有时间去挖掘别人家孩子的闪光点,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和耐心用在发现自己孩子优点与长处上呢,要知道你的孩子也是别家父母眼中的“熊孩子”呢。
或许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为什么有那么多闪光点,在纠结这个的时候,别忘了,孩子就是你的翻版,他的身上有你言传身教的影子,所以别纠结他的不完美,多去发现他的优点。优点不只是学习好,还有健康、开朗、活泼、有爱心等等,人生那么广阔,别让数理化束缚了你的视野和孩子的脚步。
父母们别再盯着“别人家的熊孩子”,帮助孩子补自己的短板,如果孩子是跌落人间的天使,那父母不应该是那个帮他托起翅膀的人吗?
孩子终究是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很难克服的惰性玩和心。即使是成年人,不也有大把沉浸在网游里不能自拔,整天手机、平板不离手的吗?所以对孩子不应该只是苛求,而是应该以身作则地帮忙解决问题。
父母们别再盯着“别人家的熊孩子”,要设法开启孩子心中的永动机。
发展的动力,应该是对突破自己的渴求。就如同毛毛虫破茧成蝶,是对天空的渴望一样,这种内在的渴望与激励,才是内生的动力,不会轻易枯竭。教会孩子每天的进步不是与他人的比较,而是应当体现在对自己的突破上,前进的动力来源于对自己清楚的认知,和对更好自己的期待。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11天,学号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