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种疗法是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因关羽被有毒的箭伤到右臂,毒入骨髓,名医华佗前来为其解毒: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入骨,刮去骨上毒素,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当冰冷冷地尖刀触动骨髓时,关羽充分展示了其盖世英雄的气魄,治疗过程中谈笑自如,还能面不改色地在棋局上驰骋沙场。想想一打针,一抽血就能一把鼻涕一把泪,痛得哇哇叫的自己,颜面何存?
关羽说:“吾岂比世间俗子,俱痛者耶!”大致意思是说,我又不是凡夫俗子怎会怕痛?事实证明,只要任何不存在神经阻滞的凡体肉胎,它就能感受到痛,反过来说,要想视痛为儿戏,要想对痛觉刺激产生麻痹,那可能就是神经遭到了阻滞。而起到关键性的这个人物,就是华佗。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名医华佗施行手术用“麻沸散“麻醉,其中用于麻醉的处方药包括曼陀罗花,也有提及茉莉花根等,这些药品的成分在当今麻醉药中,依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想想,假如华佗在刮骨疗毒前真的用了此类药物,哪怕用药的时间和剂量未达到标准,但又何尝不是一种麻醉作用了,关羽在手术时的镇静自如,亦是良好手术麻醉的一种表现。
或许有较真的读者觉得此种猜测是对一位意志坚定将军的不敬,但我们不可强行排除此种推测。也许有朋友会说,《三国演义》的记录有所出入,真实历史中给关羽解毒的人,并非华佗。但是否真为华佗者,我们不必纠缠于此,历史都未证明的东西,我们就暂且放在一旁。但毋庸置疑的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初的麻醉剂——扁鹊的毒酒,后来的医学发展,麻醉作用充分展现的良好效果,想必已经约定俗成,一步步走进史册。
19世纪初,欧洲的化学家从植物里面分离出了生物碱(如罂粟),药物学家也于1806年分离出了可用于镇痛的麻醉药,后来,诸如乙醚、巴比妥类麻醉药相继问世,让更多的患者不必忍受手术带来的疼痛和恐惧,也让更多濒临奔溃的精神病患者,找到了暂时甚至永久的药物归宿。麻醉药的发现,让手术进行更加具有保障。但麻醉药的使用,是否让每个人都能摆脱痛苦,不惧刀光剑影,不畏身体的大疼小痛呢?其实不然!
今日的麻醉,已经不仅仅是众人心目中那根粗制的大针管,更是在手术时的一种监护,对于心脏,对于呼吸,对于肠胃等,其中一个环节除了纰漏,就可能致使病人的死亡,造成无法挽留的损失。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血压降低等。
日常麻醉主要有3种方法:全身麻醉(全麻)、区域阻滞麻醉和局部麻醉(局麻),麻醉药的类型也分为多种多样,吸入麻醉药、静脉注射麻醉药,口服辅助用药等,不同的麻醉方法可因具体病情具体病人而定。
麻醉药的作用机制复杂多样,不同的疾病,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都能产生不同的作用,这也就导致了手术前的麻醉,有了许多需要预防的风险和考虑众多的禁忌症。当然,不同的疾病用药方法和用药方式,我们的麻醉医生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最大程度的合适选择,我们患者不必忧虑于此,但麻醉药的运用,却要我们的病人和病人家属积极配合,只有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情况下,我们在治疗疾病时才能有最大的效果。
当然,病人在手
术前心情会非常忐忑,相信很多朋友一想到那针头就会不寒而栗,也有人担心自己接下来的手术,故而心情极度失落抑郁,但这些其实都不应太担心的。医生在进行手术麻醉前,会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此时也需要我们的患者积极配合:
一、戒烟戒酒
吸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使肺内分泌物增加,故吸烟者术后肺炎发生率高。大量饮酒损伤肝脏,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吸烟、饮酒对心、脑、肺、肝、胃肠、内分泌、免疫系统均有不利影响。
二、术前评估
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大相同,很多麻醉药不适合孕妇、支气管哮喘、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因此在手术麻醉前,医护人员会根据需要替病人做手术部位备皮、皮试、备血、肠道准备等。且进行麻药剂量的调整,避免麻药过快消散或过慢消散。
三、戒食戒饮
手术麻醉前几小时一定不能吃喝,这关系到病人的手术安全,是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都必须要遵守的。吃饱了,才有力气经历手术,在手术台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很多麻醉药都会有以上提到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手术途中一旦胃肠道食物反流,则很容易误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堵塞,对病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四、家属陪同
麻醉途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状况,急需病人家属的配合,签订相关手术知情文件等,因此家属的陪同会对手术进行带来更多的便捷。
五、情绪抚慰
部分麻醉药在注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的状况,或者想到接下来的手术,病人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惧不安的情绪,这时就需要病人及家属及时调整,以免产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