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社群选题机制讨论】视频解说点这里。
大到罗辑思维和奇葩说,小到PAPI酱和抖音网红,对任何一个品牌栏目或者自媒体社群来说,选题几乎可以等同于战场上的军事战略和企业里的产品定位。组织、团队或者兄弟们将要奔向的是蓝海?还是红海?是星辰大海?还是人山人海?皆由“选题”而定。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面对如此重要的问题,相信但凡有追求的组织都不会在“选题”上得过且过或者随遇而安,但是为什么还存在大量低水准、缺新意、乏关注的文章被持续地输出到网络上呢?结合六维社区的情况,原因可能至少包括以下三点:
选题受成员能力圈局限
经统计,六维社群共提出创作话题406条,其中涉及目前已经汗牛充栋的社会职场、成长情感、效率执行领域问题占比分别为22.91%、19.46%和16.75%。这三类问题有个共性就是问题与其成熟解决方案同时普遍存在,同类精品大师课程付费即可的,书店里到处是此类畅销书、网上此类爆款文章一抓一大把(但“光说、光看、光写”没有用,也学不会)。相比之下,在技术技能、财经投资、历史文化领域的问题占比仅为7.8%、3.2%和0.5%。这一数据上的严重失衡,是因为成员对此类文章没有兴趣或者关注度低吗?不是,而是这些领域的创作门槛较高,超出了成员们能力圈而使其不敢动笔尝试。所以,我们的选题大量集中在自己舒适区以内,而却忽视创作应该以“观众和读者”的诉求为导向,而非成员的水平为导向。
缺乏对社群目标的认同
成员尚未从根本上意识到组织的存在,仍然以一己好恶来代替社群目标。比如说,当前社群目标是获取关注度,而成员选题却主要围绕职场、竞争力和执行力这一类话题,比如讨论不忘初心的问题、目标执行倦怠期的问题分别被不同成员连续提问7周和3周。目前六维社群成员多以从业10年左右为主,经验、能力和声望尚无达到业内的巅峰者,想在这个红海领域写出爆款文章,臣妾们真的能做到吗?仅仅满足于抒发个人情感并无助于组织实现目标。
忽视民主决策适用环境
目前六维社群采取“成员荐题,民主定题”的选题机制。民主是个好工具,单却有其适用的环境和条件。首先,民主需要建立在组织层级的基础上。在组织中不设置层级,而在全员范围内一人一票的民主是民族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从未听说哪个成功的组织是靠着“全员一人一票”的模式来决策发展方向的,即便是“选哪个总统”这样的简单问题。其次,民主的控制作用要大于优选。创业型公司都不会采用民主决策制,除了民主制效率低、成本高以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民主决策的结果通常不是最优结果而是最广泛认同的结果,而最广泛认同的结果通常也无助于组织实现目标。
另外,目前的选题模式还存在由于解读和讨论不充分造成成员思考角度南辕北辙、由于经验和能力不到位造成成员创作层次良莠不齐、由于文章锤炼、修改和挖掘不到位造成输出文章层次不清晰、结构不严谨、站位偏低等等问题。
靠着社群全体的不懈努力,六维社群带着种种问题走到了今天,我们是不折不扣的“铁道游击队”。但是,当年的鬼子的列车只有30公里的时速,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却是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如果继续沿用当前的机制发展下去,那么它也将与社群“打造万+精品美文”的目标渐行渐远。
优秀的程序员知道写什么,卓越的程序员知道改写(和重用)什么—《大教堂与集市》
在这个风起云涌,潮流和趋势多到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只是大时代中普通人。认清现实,更适合我们的并非风口里的独角兽,而是独角兽的仆从。认清自己,更适合我们的并非创造IP,而是做知名IP的周边服务。不要奢望一个起点低、没有先发优势、没有大神支持、没有资本眷顾的平民社群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成长到知识变现的程度。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提出没有解决方案的问题,是居心叵测,所以,提出当前形势下的解决方案,就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蹭热度。
这里提出以下建议:
调整选题机制
将每周选题改为从每周五天的《罗辑思维》或者得到其它课程中选择5个话题(罗辑思维周六周日为精品课推荐)作为备选题库。
划分社群层级
按照适当的原则,对群内成员进行评选分级。最高级会员能够参与选题讨论,并且讨论选定每周话题。初级会员每周的输出被采纳,既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
全员参与互动
协作产生的文章,由当期蓝帽发送至得到的相应讨论区,并号召社群全员与得到社区的道友展开互动讨论,提高群内蓝帽和社群在得到社区的知名度,筑巢引凤。
最后纠正一个误解
“六顶思考帽”仅仅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工具,运用这种工具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准确地分析和讨论问题。但这种工具并不适合用来写文章,因为文章是个生命体,他必须有自己核心的观点和灵魂,而六顶思考帽则要求的是平行思考。用这种平行思考的方式写出来的文章,站在读者的角度看,是混乱而懵逼的,无法get到作者的意图。
本文仅作为近期的反思,供社群参考。衷心祝愿六维社群发展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