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琪雪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每次读到纪伯伦这首诗,心里都有别样的感觉。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依靠。可有时候,爱也会变成枷锁。
《以家人之名》中齐明月和妈妈发生正面冲突等那一幕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明明那么爱孩子的母亲,却逼得孩子不得不铤而走险,故意高考考低分来逃避她的掌控。结果,母亲伤了心,女儿赔了前程。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如明月妈妈一般,从小就对孩子要求严格,并认为打击式教育更能让孩子成长。不是他们不爱孩子,只是这份爱太过沉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这或多或少会给孩子留下童年的阴影,而这阴影可能需要孩子用一辈子去治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消除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呢?
作家王雪岩写的《谁不是带着伤长大》一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用实际的案例,细腻的语言,深度为我们揭示了各种伤痛背后的心理机制。帮助我们看到承认走出童年心理创伤。为我们与内心的父母和解,掌控我们自己的人生。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
直面伤害,尊重自身真实情感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要懂事,要听话,要善解人意。所以,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我们常常委屈自己。
当委屈成为常态,便开始忘了尊重自己的真实情感。
小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从小便受到家人的宠爱。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只要有好吃的,父母一定留给她。这使得她内心充满优越感。
可是,凡事都有两面性。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在享受父母宠爱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多的压力。
因为她最小,所以家中其他的成员都可以理所应当的教导她。而她也只有顺从的份儿,因为一旦她开始反抗,便会得来“不知好歹”的评价。
结婚后,丈夫因为工作的调动去了外地。还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忍受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纵使生活再难,她也不愿意向家人求助。因为每次她把自己的困境告诉家人,得到的不是家人的支持,而是家人的“教导”。
而这些教导除了让她心里难受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
在后来她自己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确实是自己做的不好。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孩子都充满了内疚。
在和作者的一次交谈中,家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一种隐性的虐待。她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受,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孩子。
尊重伤害,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是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一步。
识别伤害,远离负能量
小李在意识到自己是在被强迫去承受家人的糟糕情绪时,便开始和他们保持距离,尽量不让他们掺和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来。
与此同时,她开始认真地识别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在她孩子刚高考完,她姐姐就曾打电话过来指导她如何给孩子报考专业。
整个沟通过程当中,她再次感受到来自姐姐的贬低。她姐姐在沟通时不断地强调,“你不懂,我懂!”“你得这么做,你得按我说的做,要不然你就一定会失败。”
当小李识别到她的姐姐不过是想要指导一下来凸显自己的存在,并非想要帮助她时,她坚决有明确的表达了拒绝把时间消化在被贬低和自责的情绪上。
在生活中,家庭成员给你带来的伤害,很难识别。因为他们通常会戴上“为你好”的面具,常常会让你你为拒绝或反抗他们而产生愧疚。
产生这样的原因就在于,在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缺少明确的边界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拥有独立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现实生活中的边界感,更易被人察觉,可心理的边界感就常常被忽略。
记录单身妈妈独自带大的孩子结婚,婚后依旧帮孩子搓背等。这就属于母亲侵入了儿子心理边界感影响核心家庭的运行。
在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成员缺少心理的边界,都会扰乱其他人的生活。而被侵害的人要学会识别伤害,及时做出反抗,远离负面的能量圈。
修复伤害,成就最美好的自我
之前网上有一句很火的话:“我们最终还是成为我们讨厌的人。”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会影响你,还会影响你的孩子。
在我家,爸爸脾气火爆,对事情很没有耐心。每次看到爸爸这个样子,我都会在心里告诫自己,以后一定不要成为这样的父母。
可是有一次在和男朋友吵架的时候,他抓着我的手说,“媳妇儿,你能不能耐心听我讲完?”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遇到事情的时候和爸爸是一样的。
父母也是凡人,没有完美的父母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程度的童年创伤。可我们应该怎么修复这些伤害,让我们更为更好的自己呢?
修复的第一步--承认痛苦的存在
“道理我都懂,可是我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变我的人生?”这是生活中很多人的困窘。道理都懂,可是却没有动力去改变现状。
这个现象作者是这么说的,人内心的改变不是取决于他懂多少道理,而是取决于他对生命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改变。对生命理解的改变是需要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的。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坚信我们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当别人和自己不同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被理解和承认的感觉,觉得对方是在和自己对着干。
倘若这种感觉我们无法及时调整,那它就会成为一种阻碍。一旦遇到相同的事情,大脑会让你重复让你痛苦的思维模式。如果你想要改变,你就首先得要承认原有的模式让你痛苦,并发自内心的想要去改变他。
修复第二步--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这样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优秀,他自己却常常会否定自己的优秀。这类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不认为自己会成功。在大脑的深处他给自己带上了枷锁,以此约束自我。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贬低的环境中成长,那他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我不行”的自我印象,并按照这个印象去打造自己。所以如果孩子一旦接受了原生家庭给他的定位,他就会限定自己的发展,让自己按照定位去发展。
挖掘自己的潜能,就尝试打破这些原有的限制,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并从中找到乐趣,此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
修复第三步--反思和坚持
个人的成长其实是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在你尝试去打破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限制时,你需要不断的去尝试,不断的去反思。
改变之前你就需要有一个心理准备,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刚开始尝试改变的时候,你的内心一定是会抵触这种改变的。这时候你需要不断地去反思,竟是哪一点让自己产生了这种感觉,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继续坚持下去。
有时候改变是点滴的,是当有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你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反思可以让你不断矫正前进的方向,坚持可以让你越走越远。
如果你在原生家庭没有感受到爱,那就请你从现在开始好好爱自己。直面原生家庭的伤痛,尝试修复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创伤,去拥抱更美好的明天。
-END-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理工女,用情打动,用文字温暖你。如果你喜欢我就去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