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APP听了许岑老师的精品课——《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当时购买这堂精品课的初衷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我对许岑老师有点了解,是通过老罗的发布会和老罗出版的那本书了解的。我觉得许岑老师是一位很厉害的人物,带着崇拜的心情付费了这堂课程。第二方面的原因是这个题目吸引了我,因为最近我正在学习,但是我知道我还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我又有点急功近利吧,想少走些弯路,高效一点的去学习。可能跟我之前浪费了大量时间有关系,突然意识到了时间的宝贵。所以我想通过这堂精品课真的去汲取一些对我有用的养分。毕竟付费了吗,而且得到应该是一个很靠谱的平台,所以就买了。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是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学习,而且学的都是干货。我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总结,又怎么去分析、去摘取我所需要的东西。因为老师讲的都很有道理,可是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是适用我的,哪个是不适用的。所以决定通过写文字的方式,一边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总结;一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然后做出分析和判断。把觉得适用我的在脑子里进行保留。下面就进入授课内容的回顾、整理和总结。
这堂精品课一共由8段音频构成,正课是7小节,再加上课前的一个整体介绍。
试听:试听课主要想阐述你通过整个的精品课能学到什么,能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同时是为了吸引读者进行知识付费。这里面有几个观点。
1、学习方法转变了之后,你就可能进入一种新的,更高效的学习状态,获得全然不同的学习效果。
2、高效学习的定义在我看来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手法。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以解决一个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为目的的着手学习。你需要勤加练习,有时候还需要向名师求助。
第一讲: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这一讲首先提到的是要想高效的学习,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老师提出来两个词学习的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自然主义的核心是模仿,结构主义的核心是创造。自然主义注重文本的本身。什么是文本?就是一门知识或者技能它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结构主义侧重对结构和交互关系的一个认识,它提倡透过表明的现象去寻求底层的关系。也就是说你要学习的是一套能举一反三的系统,这种诉求为的是创造。为了方便理解,各举一个例子。学习书法就是自然主义,学习软件编程就是结构主义。自然主义是模仿的学习,遇到什么就学什么,机少成多,以量取胜。学完了就那样了,它就是你自己的了,你就可以去运用了。结构主义是说学东西的时候更注重一个结构,体系化的去学习。学会之后的目的,你要注意,一定是为了创造,是一种质变,它要的是一种质变。所以说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你一定要选对学习方法,否则就可能是无效的学习。
掌握了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习肯定是有效了,但是又分低效还是高效。学习速度和效率的提升理论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避免无效学习,另一个是通过更好的学习方法来把有效变为高效。老师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最简单的就是把你的目标要拆碎,针对那些细节进行反复练习,不要一开始就照顾全局。这让我联想到了二八法则,你不用对某方面投入100%的精力,而是用80%的精力去学习20%的精华内容,然后再做到均衡发展,这样你总体就很强了。老师提到了碎片化学习的概念,这个概念我之前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看到过。对于每天要面对很多问题的成年人来说,碎片化学习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式。那如何让碎片化学习发挥的更高效呢?老师提出碎片化学习的的真相是要基于搜索,意思就是你要带着困惑和问题去执行碎片化的学习。我理解的就是在某一小块时间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知道通过这一小段时间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效率会高一些。带着困惑和问题去执行碎片化的学习,最终的效果一定是要把这些碎片给链接起来。但是碎片化学习终究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缺乏思考,缺乏辩论,缺乏与人交流的这些环节。老师最后提出了一个“假碎片化学习”的知识点,就是收藏。这个问题我们经常会犯,遇到好的东西我们总爱收藏,但是收藏起来基本从来没再看过、分析过、研究过。再重申一遍,碎片化学习并不是去单纯的去搜索资料,而是要在相对短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去解决一个个实际的问题。我认为这也是锻炼自己快速凝聚注意力的方法。
第二讲:不谈兴趣,用任务驱动学习
这一讲是顺延上一讲的内容来讲的。上一节最后留了一个问题老师提出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对所有的知识门类都管用。我听完第一讲也是有这样的疑问的。老师用了另一个问题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学习方法对了为什么还不管用。紧接着老师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分学不会和学不好两种情况。学不会可能跟天赋有关,比如身高不够,打不好篮球。老师没有过多谈及这种情况。学不好这种情况是可以被优化的。老师提出了做事情驱动力的观点。驱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的如兴趣、虚荣心等等。还有一个是外部的驱动,也就是完成任务之后带来的奖励。还有就是强迫,你不得不去做的情况。其实驱动力就是一项任务,一个非常实际和清晰的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不是为自己,但都是逼着你去把事情做下去的动力。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可以通过调整来把驱动力做的积极一些,这样效果会好一些。比如老师提出的以教为学的方式。
老师在第二讲的最后有一个总结,我把它摘抄下来:成年人要放弃一种需求,就是学什么东西都得有个兴趣,我们要放弃这样的想法、我们要带着任务来驱动学习,没有任务我们自己来制造任务,这样才能贯彻高效的学习。带着去交别人的心态参加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其实我现在所写这篇文章就是属于任务驱动。我的任务就是对老师讲课的内容进整理、分析、总结。然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争取以后应用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
第三讲:拖延症的“确诊与治疗”
这一讲老师主要想帮助我们解决拖延症的毛病。拖延症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个通病,就算你有了明确的任务目标,有了高效的学习方法,但是你就是不去行动,那最终的结果还是一事无成。老师首先分析了拖延症的表现和本质。拖延症的本质就是无法让自己集中注意力。老师分析认为,之所以会产生拖延症,只是你自己觉得这件事还不够紧迫和严峻,还不足以让你立刻集中精力去克服它。长此以往人就慢慢产生了惰性,从而进入一个惰性循环中,说白了也是习惯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提供的方法是先找严峻的任务来做成一次形成突破,然后慢慢的养成习惯。还有就是从简单的开始,设定小目标,形成惯性。我觉得第二个方法更适合我。老师举的例子是锻炼身体,你可以从做五个俯卧撑开始,每天多做一个然后去坚持。等你尝到了坚持的结果带给你喜悦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不会再拖延了,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增强很多。
第四讲:在衣食住行上训练专注力
老师从一开始就讲到了注意力的重要性,因为专注程度会决定你做事和学习的效率。怎么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呢?老师结合了自身的情况,认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能训练人的专注力。提到的点就是要营造仪式感。比如买昂贵的学习工具、少吃自助餐、多使用射灯、高质量的睡眠。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不是特别大,就不过多讨论了。
第五讲:直奔大师,不必从基础开始
老师讲的这个直奔大师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情景,这个大师不一定是一个人,二是你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学习要找到切入点,你要明确你想做这件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然后可以直接奔着这个目的去做。没必要非得从基础开始做起。这个观点我是第一次听,我认为很好也很实际很有效。因为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很多。你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慢慢研究,从零开始。你想学会唱一首歌,那就直接一句句学起就好了,没必要先把音乐基础学通。这样才是高效的学习,高效的人生。
第六讲:给自己制造反馈
这节课首先提到了反馈的重要性,真实的反馈能让你的学习变得真正有效。老师这节课着重讲了三种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的方法。第一种是文字反馈,写摘要。类似于我现在正在干的事;第二种是给自己录音;第三种是给自己录像。这三种方法分别从文字、语音和肢体的训练提供给自己制造反馈的。老师说这已经包含了极大的范围了。实际上这一点我以前真的没有意识到过。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断从结果回馈过程的方式,你不断拿真实的结果与你想要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完善自己的实施过程,最终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运用一下。
第七讲:怎样突破学习瓶颈
每个人在学习或者做某件事的时候都有可能会遇到瓶颈。遇到瓶颈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方法不对,而另一种就是心态的问题了。瓶颈是能被突破的。突破瓶颈可能是需要方法的调整,也可能是需要心态的调整。所谓心态调整本质上还是让自己不要过于分心,不要去过于顾及最后的结果。比如昨天我对自己做的心态调整一样,我让自己慢下来,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做。而且我坚信只要我方向正确,我一定会完成的。老师接下来又讲了突破不了瓶颈可能不仅是方法和心态的原因,某些特定的学习还要看你涉猎的范围是不是足够大。最后老师讲了突破瓶颈要更加专注,可以多向别人学习请教。
通过对这堂精品课的总结,基本达到了我开始准备写这篇总结的目的。首先我对整个精品课有了一个回顾,总结,分析。在写的过程中实际上或多或少的我联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点清楚哪些是我所需要的,哪些能被我实际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无论什么,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系统,全面的对一堂课进行这样的总结。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要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