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 舜
不得不说,同学群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群”;
不得不说,同学群的“同学”2字只是一个过往印记;
不得不说,同学群其实已经不再“同”了。
【我的同学群三部曲】
粗粗一数——我自己除了小学同学群没有之外,大致也要有10多个不同时期与不同性质的同学群。
这些群的命运,有着惊人的共同三部曲
1 聚合期——最初热闹兴奋地拉人组群,彼此重温共同的回忆与接续同学情谊,组织同学线下活动,热闹的群问候或自然再分小组,红包满天飞......
2 话题期——有人不断转发各类奇谈怪论;同学群经常有个话题,或子女或家庭或主义,有讨论,有争论;也有养生达人天天提醒大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过要花一点本钱... ...
3 分化期——开始安静,话题与争论少了,偶尔有人会在节日发出祝福问候,有人因为受了“伤”离场,有人以为“无聊”离场,也有人因为与群内主题“三观不合”而退出,有人因为不愿被议论不够意思而成为永远的“潜艇”,但相信95%以上的人都使用了“消息免打扰”模式!
好吧,要么再也不见,要么再也不聊!
是的,其实,“同学群”此时已然成了大多数人的鸡肋!
【生态群】
所谓生态群就是在各自的生态环境中安然共处,互不干扰,互不交集。
那么原本并没有多少交集的群落,为何又交集在一起了呢?
原因是——他们曾经在一起共同学习过!
那么,这个曾经的共同到底有多大分量呢?
首先是时间跨度
——分隔从几年到到数十年,您看,古人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说,这充分说明,时间的跨度,对不同人的影响是何等巨大。三日不见,都尚且刮目,何况3年30年!时间真是一把杀猪的刀!或许有人同学了3天,有人同学了3年,再或许有人同学了十多年,甚至都建立的共同的三观,那又咋样,又如何经得住岁月的磨砺与分化。
即便是,大学共同学习七八年相同专业的成年后同学,也很难经得住时间的过滤,一段时间后,再回首时,已然变得面目全非!
时间真是一把残酷的刀!
其次是环境跨度
——有人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里,有人拼搏在险峻的环境里;有人徜徉在美妙的体验中,有人坚持在困苦中;有人在本地社群里游刃有余,有人背井离乡闯荡天涯;有人为五斗米而奔波到老,有人仅仅是为了恢复健康而拼尽全力,有人却在为所爱不能获得而纠结哀嚎... ...
因为同学的不同境遇,必然会导致巨大甚至是反向的发展分化。
这种分化大到啥程度——请看上图。
实际,当年的同学们彼此已然是水中生物、两栖生物、陆上生物与飞行生物的差距了,也就是,大多数时间,你听不懂我的话,我接受不了你的观点。完全无法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里!
这不是谁的错,仅仅是因为,世界是多元的,人类也一样。
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天赋,不同的机缘,不同的努力方向,造就了不同的群落,无关人种,无关国界。
【工具化——孩子们的同学群】
丫头也有4-5个同学群,基本功能是接收通知、转发通知和学习微信公号,分享学习资料,还有就是大致了解以前的同学在哪里、在干啥?
她的态度——同学群是一个信息咨询共享平台,有不少有用的信息,不会退群,但会免干扰,也会去搜索爬楼遗漏信息。
【信仰危机——舅舅的同学群困惑】
舅舅那代高知学人的确很重情,他们对大学同学情谊的看重程度是非常具有时空穿透性的,每次来上海参加老同学聚会,我们总是会郑重其事地把老人家送到会场,只是,老舅舅75岁那次聚会,回来与我感慨——我那些好朋友同学咋变成那个样子了呢?有人竟然笃信佛教了!有人居然是天主教徒了!这哪里还有一点唯物主义者的立场吗?
我只能微笑以对:请问舅舅,您能用您认知的唯物主义来验证佛教和天主教的荒谬吗?在唯物主义的外部,是否还存在浩瀚的未知世界呢?容纳未知是否是唯物主义的精神之一呢?
【群落是能量场】
腾讯公司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基于他们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个不同的交往群落,从QQ群到微信群。
他们基于人性的需求,设计了很多可选择功能,以便各自不同的设定,比如孩子可以屏蔽父母,可以限制互动强度,可以限制信息有效期,可以各种过滤,见到想见的和拒绝不想见的对象。
这里想要表述的重点是——啥样的群落是可以持续运行的?
——1:持续创造价值的群落,这个价值有可能是物质的机遇,更有可能是认知的提高,还有可能是情操的提升,只有一个共性——提高!从能量开始,终结于能量!
——2:能量同频的群落,同频即舒适,舒适即长,这里未必是扬帆远航,但一定是休憩的港湾,不会累,不用面具。
似乎,我再也没有能力找到第三种能量场,是自带可持续的群落!
亲们可以帮我找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