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本豆豆🐻
地铁里本来很吵,就像往常一样,但地铁车轮和铁轨之间摩擦的声音在我听到朋友淡淡的说起他们已经买房的事实后,彷佛被我的耳朵隔绝。我只是感觉到手指无意识的攥起,只听到自己正常到拘谨的回道:很好啊!才半年,房子车子都有了,你可真够快的啊!我的朋友注视着我,她只是浅浅的描述:“嗯,在家里买了一个小房子,怕以后买不起。”我不知道该回答些什么,当时我的脑子嗡嗡响,只觉得好像不关注一下具体的情况就要被她发现了我的焦虑。这不行,我并不是不为她感到高兴,只是我控制不住自己胡思乱想。所以我只认真的问道房子首付多少,然后和她一起感慨了一下现在房价的残忍无情。幸好她提前到了站,不然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支撑住那样的虚伪假装。
直到她下了车,我才像一个泄气的气球,斗败的公鸡一样,失去了表面的笑脸。我转过头,看着黑夜帘幕中玻璃上映衬的脸庞。这张脸依旧紧实年轻,却透出一股愁苦不堪的丑陋面孔。我被吓了一跳,这是怎么了?我反问自己。地铁终点站到了,我不得不拾起自己沉重的脑袋和身体走出此刻赖以支撑的地铁座位。外面人依旧很多,即使是在深夜十点之后。我不想走入人群,脑子里不断回放着好友分享好消息的声音以及自己惊讶的感觉。不断回放中,我感到一阵自我厌弃。
为什么我不能全然的为朋友开心呢?为什么我必须依靠虚伪的笑容去面对朋友?难道我的心理如此黑暗就看不得别人好吗?不断的想法在我脑子里炸开了,我感觉我承受不了。必须依靠其他人的疏解才能逃离开这股自我厌弃。
我向金先生坦然的说出了朋友的喜讯和自己的想法。
他问我一句,我回答一句:
他们买房子的钱哪来的?
-应该是她男朋友父母资助的首付,然后他们两个还贷。
嗯。那房子是在哪里买的?
-在他们家乡城市买的。
你想要买房子还是车子?
-他们应该是因为家乡市里没房子才买的,我们应该不需要吧。车子现在也用不着。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为啥还会有那样不堪的想法呢!我知道自己那样的想法不好,所以我需要你帮助我搞明白自己。
有啥好不明白的。你不就是觉得别人的生活都在往前走,就自己没啥变化,所以着急了有点嫉妒呗。
我瞬间语塞了。尽管我很不想承认这种心理叫嫉妒,但是我必须面对它,并且打败它!这势在必行,我不想每次都一边嫉妒,一边自我厌弃,伤害自己。
在知乎上我希望寻找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这种心态。我想知道这种对身边的人产生的嫉妒心态到底是我个人的因素还是有整个社会心态变化的原因。估计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注意到了这种心理现象并且致力于改变自己,我找到了很多相关回答,并且找到一本非常全面的解释了对身份的焦虑和嫉妒心理的发展是怎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书籍。
由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所撰写的著作《身份的焦虑》中写道:我们从来就不会孤立的形成我们对事物(如财富和社会尊重)的相应期待,我们的判断必然有一个参照群体——那些我们认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只有同他们比较,我们才能确定我们合适的期待视野。……只有当我们所拥有的同儿时的朋友、现在的同事、我们看作朋友的人,以及在公众领域与我们身份相当的人一样多,甚至还要略多一些时,我们才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很明显,阿兰·德波顿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着明星、名人的成功,内心不会感到嫉妒,反而有时会产生敬佩的心理。反而邻居家只要稍微装饰了房子的外表,我们就觉的嫉妒难以忍受,非要他们和我们过的一样甚至没有我们好才能开心满足。显然,这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且非常大众的心理活动方式。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样无谓的嫉妒呢?
改变参照物,自我选择合适的期待范围,自定义成功概念就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高中读书时,我们都曾经历过中等成绩的同学会自成一团互相比较每一次考试成绩。如果不如别人,自己会默默伤心。想起那时我是从来没有感觉过那种伤心的,因为我只和自己的上一次成绩比较。如果试卷比较简单,我觉得自己可以考的好才是成功,那就只有考的很好才会很满足;如果试卷困难,我觉得考差一点也没什么,不会难为自己,给自己定不可攀登的高度,徒惹伤心。现在进入这样一所社会大学,我反而要和以前的自己学习。财富和社会地位就是考试试卷上的评分。这个高度由自己来定,不去和什么人攀比。也就不会惹上嫉妒这个恶魔了。
希望下一次我不会如此失态,抱歉了,我的朋友,在这里真心的祝福你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快乐!
将经历过的事活用于每一天的生活,用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才能享受到最精彩的人生之旅。——尼采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1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