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格子长衬衫打底搭配黑色喷绘涂鸦方块卫衣,反戴棒球帽,一身潮牌帅气十足,1月12日,超人气世界冠军游泳运动员宁泽涛,作为本届时装周中国体坛唯一代表受邀赴米兰时装周看秀。
不出意外,“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务正业”等批评再一次纷至沓来。尽管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已经不再是运动员和少部分体育爱好者的盛会,而逐渐成为全国网友和段子手的集体狂欢,但是运动员服役期间只要传出涉足时尚界或娱乐圈的消息,就会受到不小的质疑。
那么,指责运动员走出训练场、反对体育娱乐化的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呢?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强度、封闭式训练中与外界几乎零接触,只有在一年一度或四年一度的大型赛事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在媒体镜头里,说着程式化的套路感言。职业生涯结束后随即销声匿迹,不为世人所知。不许随意外出、定时上交手机、娱乐活动少得可怜、一年回家天数一只手就数的过来。
长期在这样高压环境下训练是否人性化,能否最大程度上激发运动员潜能,答案不言而喻。
运动员不是比赛的工具,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他们也有笑有泪,也有业余生活爱好,有融入社会的需求,也有在青春里追求无限可能的权利。
体育娱乐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运动员的表现不再被赋予沉重宏大的意义。张继科、孙杨以俊朗的外形俘获大量迷妹,受到娱乐圈的追捧,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以率真个性的赛后采访被称为“表情包界的泥石流”,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运动员为观众所知不止奖牌一条路,观众也在活跃在社交媒体、综艺节目上的运动员身上对一些冷门的体育项目加深了解,阳光坚毅、风趣幽默的运动员形象也让更多人燃起对体育的兴趣,享受运动。
从这个角度看,体育与其说是被娱乐化了,不如说是正常化了。运动员不是宣传神坛上的道德榜样,他们也只是从事一个普通的职业的正常人。
事实上,很多运动员因为服役期间受到种种严苛,退役后都会有与社会格格不入、无所适从的感觉。前体操冠军选手张尚武沦落街头卖艺;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力士”的举重冠军才力贫病交加33岁早逝;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自曝在一家公共浴室靠为人搓背赚取微薄的收入为生……
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所从事的大多为冷门项目,群众基础较差,局限性很大,无法利用自己在运动项目上的优势找到出路;二是运动员自己的准备不够充分。中国的运动员从小就开始了专业训练,长时间没有正常学习,更多的只是“挂名”,缺少在立足社会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自2008年,国家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改革中愈加得到重视。孙杨以题为《第三十一届奥运会男子200m自由泳冠军比赛技术分析》的毕业论文获得苏州大学2015级硕士学位就是新时期运动员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典范。
二十多岁正是普通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运动员在长达十几年单调艰苦的训练中放弃了太多正常人的娱乐与休息,甚至终止了自己的兴趣。但是,真正让我们享受生活、热爱生命的往往不是我们赖以生活的技能,而是毫无功利和目的、与生存无关的爱好,让我们在不足为外人道的小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如果我们不断给运动员施压,企图他们放弃与比赛没有直接联系的生活,难道不还是将他们当作争夺金牌的工具吗?献身体育竞技十几年,除了几块奖牌只余一身伤病,还被迫割舍人之为人的情趣兴致,这样的运动员夺得的奖牌真的值得我们骄傲吗?牺牲运动员个人生活的国家体育还能走多远呢?
毕竟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短暂,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几年后,还要面对几十年漫长的平凡人生。作为爱体育也关心人的观众,我们不仅希望他们在赛场上可以披荆斩棘、为国争光,更希望他们离开赛场时作为普通人也可以拥有一生的幸福快乐。
运动员的前途不只有职业前途,国家队的训练带给他们的不应该只有运动水平的登峰造极,还应包括一生幸福的奠基,留存年轻人身上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断探索、“折腾”的锐气。走到国际秀场的宁泽涛一定会向世界展示中国运动员的风采和体育的魅力,我们也乐于见证更多青年运动员在赛场之下的生活遇到更有趣的自己。
作者:邵叶雯 扈嘉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