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1】请你记住“十八岁”
人民日报新年的第一篇夜读是青年作家南有先生的《2018,愿我们记住18岁时的模样》,超有鼓动性。仅仅一个标题,就让人浮想联翩、遐想万里,联想到好多好多东西。
18岁就像一个符号,标志着人们最美好的年岁。时光无声,却也无情,只要生命在进行,每个人就不可能永远停留在18岁。过了这个村便没了这个店,记住18岁的模样,珍惜18岁的状态,才有可能让远离18岁的肉体在18岁的精神上得到延续。否则,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18岁,自己却渐渐苍老。
多数人都一样,“18岁的我们一头扎进这个世界,原以为每个我们都会与众不同,没想到到头来大部分人都是路人甲乙丙。”这个我信,不过我更愿意听到平凡的路上亦有奋斗的足音。只要我们努力过,即使平凡又如何?
作者感慨,18岁的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梦想,老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离人生理想还有几千公里”。这很令人伤感,虽然并不稀奇。好高骛远的心气,是年少轻狂的佐证。没有了远大的理想,又何谈青春?梦幻的青春,有时候就是需要一些气盛与张狂来为它打上底色,哪怕一路上不停地遭遇到各式各样的坎坷。
好在,人心总是向上向好的。“人很奇怪,虽然每一年都有许多遗憾,但依旧会在新的一年来临时许下心愿,希望来年可以更圆满。”没错,就是这样!心里有追求的人,才能充盈期待;心里有期待的人,才能生成希望;心里有希望的人,才能看到光。“追光者”,纵然被大雨滂沱,却依然相信彩虹!
“2018年,愿我们记住18岁时的模样。既然再也回不到18岁那年,那就让我们永远记得那一年的自己”。嗯哼,回不到过去,我们却依然可以模仿到。记住,是为了用更好地成长,去点亮未来那一片片疑似十八岁的天空。
装老容易装嫩难。“倔强也好,傻叉也好,每段时光都有值得铭记的东西。”年少时不能没事老躺着,只有站起来,甚至蹦起来,现在的我们才不会懊悔曾经的自己,将来的我们才会去感谢如今的自己。
【2018-01-01】人生梦想“闪闪亮”
新华社微信公平台今天的头条之一是《你好,2018!40000多名网友的梦想告诉你,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推送的起因是一个月前开张的“梦想银行”,鼓励大家上传提交自己的梦想。“存”期满月之际,我们终于亲眼目睹到这张梦想回执,虽然许多梦想都很平凡却非常有意义。
……“想成为一名记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今年考研考上清华,然后是成为一名出色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程师或者科学家。”“我希望可以自驾游遍中国,走过所有的城市,把好看的好玩的都拍下来给你们看。”“我今年40岁,梦想是在有生之年登上珠穆朗玛峰。”“开一家早餐店,让那些北漂一族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家乡饭,感受一下妈妈的味道。”“在每一个心仪的城市慢生活上三五年,做点小生意,不必太热闹,一切都刚好。”……
如同“小新”所言:来自天南海北的梦想,充满了温馨与真诚,蕴藏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改变未来的力量。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那些诗和远方,那些挂念和家乡,都不会被遗忘。
我想起昨晚的央视“起航2018”节目中世界泳坛冠军孙扬在舞台上演唱《倔强》的那一幕:“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孙扬的现身“唱”法给了我们一激灵:许多时候,我们就需要这股子犟劲,否则何以登上一路崎岖、荆棘丛生的峰顶?
人生梦想闪闪亮,不会因灰掩光芒。只要心底有火光,何惧雨雪与风霜?无论我们多么普通,想象力都是我们的超能力,梦想与理想更是推拉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这一点上没有贫富贱贵之分。生而为人,我们至少在精神世界里不应碌碌平庸,不管遭遇多少挫折困顿,梦想的火种,都需要珍存。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Hello, 2018. Hello, 我们正阔步走向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2018-01-01】窗外风景“入画格”
从小到大,人们似乎大都喜欢出神的望着窗外。小时候望,或许是因为外面的世界那么大,可玩的东西有很多;年轻时望,或许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总想去证明些什么;再后来望,或许是因为外面的世界有故事,隔空便见铁马冰河。当然,更多的望,是因为窗外的天气好、景色美,头脑在思索,心情也不错。
我家就有这样一扇视野挺棒的朝东的窗,在这新年第一天的心情也的确不错,于是早起之后照例望向窗外。当时,恰好看见远处楼宇间喷薄欲出的朝阳,赶紧掏出手机,定格下美丽的景象。窗外的风景,就这样被我收入了“私人画格”,这个画格,可以是用眼睛直接目测欣赏的窗户,也可以是我手机间接隔窗捕捉的镜头。
本来这种小事不值得说,关键是那座陪衬朝阳的楼宇不是别的,而是目前正在建造、计划今年完工的身高超过500米的在世界上与阿联奠迪拜的迪拜塔和中国台北101大厦比肩的摩天大楼——中国尊。中国尊2012年9月开始打桩,2016年8月18日超越330米高的国贸三期,成为北京第一高楼;2017年4月28日施工至104层,建筑高度超过500米;预计2018年10月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将成为首都新地标。
在窗边愣神发呆了几分钟,转念一想,在家就能目睹世界顶尖摩天大楼的建造过程,岂不妙哉?于是迅速酝酿了一个颇符合我少花钱、多办事、还带有痞子式浪漫的做事风格的行动计划。“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我决定送你们母子一份大礼!”我神秘兮兮地告诉家人。“什么大礼?”母子俩好奇地问。“随我来。”我边卖关子,边引着母子俩走进卫生间,二人一脸雾水。“喏,就是这个。你们看,我请你们参观亚洲第一高楼!喜欢的话,我还可以天天陪你们看哈。”我露出一脸窍笑。没错,我家可以天天看,而且还都是免费的,可不就该偷着乐嘛。
贫够了嘴,我们想去吃惦记了好久的烤羊腿。心动不如行动,我们满怀憧憬,中午出门开启了新一年的第一趟行程。戴上墨镜、开上车子、带上孩子,迎着晴空万里的2018,我们携手出发!
【2018-01-01】揠苗匆忙“不助长”
著名心理专家武志红的公号前几天推送了另一位心理咨询师吴在天的帖文《别催了!孩子都快失去自我了》,与我近期正在思考的育儿问题不谋而合,也颇有感触与共鸣。
“小的时候,父母要他慢,大一些了,又要他快……孩子会困惑到底是要快还是要慢?”作者的这种感受和许许多多的人们一模一样。我们总是操之过急地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做事,不愿让孩子输在各种起跑线上,并且为此喋喋不休。父母是如此的相似,难怪孩子也是那般的相似,突然之间,有关熊孩子的所有共性问题一下子变得好理解了。
“也许,是我们成年人太过注重孩子在我们眼里的样子,而没有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催促孩子快点,正是因为父母觉得孩子的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却不曾想过,这样(催促)会打乱了孩子自己的节奏。”我们总是顿悟得太迟钝,以至于往往错过了唤醒自己、教好孩子的最佳时机。等我们走过了弯路、吃够了苦头,甚至成为老人,看着孩子去教育孩子的孩子,才会真正懂得有些道理。而我们,要为没有教育好孩子而付出代价,至少多吃了不少力。
“家长的介入,会让孩子的自我功能被削弱。原本孩子只是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因为父母的介入,孩子的重点就不是在做好事情上面了,而是变成了找寻自我的内在斗争:是自我功能被父母外包,还是为自我权利去做斗争?”“因为他(孩子)会觉得,‘慢’才是他自己,快的都是父母。”这是多么可怕的认知误区和悖论陷阱?!
无论孩子作何种选择,都注定是双输的。乖乖听话,就因为被大人的规则同化而失去自我;要做自已,就将成为大人眼中不听话的熊孩子。所以无论选哪一个,不仅是失败的、输定的,而且是错误的、痛苦的。孩子有孩子的节奏,我们时时事事处处地催催催,不仅极有可能无法令节奏同频,还往往会起反作用,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知道问题不可怕,有错能改还是好父母。问题是:谁敢扪心自问,自己已经纠正了自己,不再是这样的父母?
【2018-01-01】静等花开“慢慢来”
孩子拖拉的问题怎么破?心理咨询师吴在天的建议是:尊重孩子的磨蹭,明确父母和孩子的界限,用你的言行引导孩子的言行。
父母不能包办一切,更不能包办一生。我们要学会给孩子一些试错的机会,而不是总抢在孩子面前,做挡箭牌,当预防针,让本该孩子自己面对的许多事情,都成为一眼就能看穿结局的经验。“当孩子发现,自己要去承担这些(后果)的时候,他的自我功能也就回到了自己身上。”这样或许会让孩子先吃点亏,但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和陪伴,才是真正在为孩子将来的自立自强着想。
正如龙应台女士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描述的那样:“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种充满慈爱的等待,最能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也最能唤醒孩子本有的能力。
都说高手在民间,一些网友的留言也很逗哏:“这期话题get到我的G点”“什么都催,我很崩溃”“才2点40分,硬说成‘已经3点了’”“同一个地球,同一款妈妈”。哈哈,说最后这句话的童鞋一语道破天机,太油菜啦!让刚喝了一口水的我差点笑喷荧屏。
“《妈妈之歌》太魔性了,听完才想起来,《东成西就》用的就是这个曲子。”从早上起床后到晚上睡觉前,反映孩子一天的日常的整首曲子从头到尾充斥着妈妈的唠叨与催促,歌曲结束前霸道地说我是妈妈,我说了算,爱你晚安,明天再催!难怪有孩子的代表站出来高呼:“那些希望孩子小时候听话、长大又要有自己主见的家长,你们真的不是在逗我呢吧?”
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道理懂了,方法有了,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