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ble Income No Kids,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欧美国家的一种新型家庭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具备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的家庭。
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丁克家庭在中国悄然出现。如今21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丁克有着不同的看法。包括“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以及“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灌输,对于“丁克”的理解各不相同。这里,就丁克主义的价值观,做简单 理性的浅析。
一、丁克与非丁克的生育理念
选择生育的夫妻,大多出于几方面的考虑。第一种是喜欢孩子,觉得有个孩子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这是不同的人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丁克对这方面的需求通常没有那么强。另外,现在更多的家庭要孩子,不是自身特别想要,而是看到身边大多数人都是结婚生小孩,担心没有孩子会被人说闲话,会觉得自己另类,甚至会被误认为“不孕不育”,所以他们选择和大多数夫妻一样。其次,一些夫妻,在结婚之后,婚姻生活很平淡,认为有个孩子可以增加生活中的乐趣和充实度。
这些是比较常见的生育意愿。当然还有很多因素,包括传宗接代,包括女性觉得有个孩子可以“拴住”男方,可以维系夫妻间的感情等等,这些并不是没有道理,但都不是绝对性的。当一对夫妇决定生育,应该问问自己,是自己真的喜欢孩子,还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展为这样的渴望?其实,至于要不要孩子,是自己的选择,没必要上升到“自私”、“不负责任”的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而丁克主义者也有自己主观及客观的考虑。
丁克觉得,一旦有了孩子,生活重心以及生活成本,全部要向孩子身上转移。也许你真正想做的事,未完成的计划,自己的目标会受到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可以说是为自己而活,而并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建立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父母的护持;而等到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并不完全听从于父母给自己既定的人生规划铺路搭桥,而是愿意寻求自己的道路。还有的丁克夫妻,觉得二人世界很好,何必再多一个孩子呢?“生育”两字,生容易,而“育”则是一辈子的事儿。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和耐心,宁愿不要让孩子来到世上。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选择。丁克通常会用空闲的时候去旅游,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参加社会上的各种活动,与不同行业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生育意愿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
其二、丁克主义者的三大主要问题
1)择偶观。很多人认为,丁克是婚后才可能涉及考虑的问题,这其实是种误区。丁克与非丁克,在恋爱及未来的婚姻及人生观中,观点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价值观不同,这在恋爱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所以在选择另一半的问题上,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及综合性,有两种为佳。一是另一半和自己一样,也是丁克主义,双方就此问题的观念看法一致,不存在明显的分歧,一拍即合。二是对方虽然不是丁克,但可以接受丁克的生活方式,可以顺应简单自由的二人世界。
2)养老问题。养老问题是丁克族需要着重考虑的,因为丁克的特殊性,社会上大多以养老院、疗养院或者社区街道的老年服务中心为丁克主要的养老保障。其实现在很多的老年夫妇,由于子女在外务工,家里只有老两口,很多都在无形中成了“空巢老人”,但这些老人的生活并不粗燥,和同龄人下下棋,打打麻将或者参加小区组织的文艺活动,上老年大学,培养自己的爱好,让生活丰富多彩。身体上出现不适,社区街道的卫生所能提供适时的帮助。
3)婚后生活。丁克与非丁克在生活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性。因为没有孩子的牵绊,丁克的空闲时间比较多。但对于丁克来说,并非因为没有孩子,生活就缺乏了光彩。前面提到,丁克会用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或者有意义的事儿,毕竟,生活中有无限种可能和精彩。
我在三年前就一直倾向丁克主义,也和朋友交流过类似话题。有人问我,是什么缘起。我仔细寻思,还真的没有特别的缘起。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和考虑,无论是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等等。我也曾有过很多规划,很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及目标,但从来没有把孩子规划在我的人生之中,更没有觉得自己应该有个孩子。其实我并非没有爱心,不喜欢孩子。有时候路过幼儿园,小学,看到孩子蹦蹦跳跳,活波可爱,觉得也很有趣;但从不认为,喜欢孩子就要自己也有个孩子。当然,我并不排斥大多数人以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婚姻模式,只是个人不太适合那样的生活,而是习惯简单自由的生活。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有得有失,很难有十全十美。丁克与非丁克,只是选择不同,价值观不同。不论怎么说,没有对与错的评判和是与非的划分。
社会学家认为,丁克族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有着诸多不同的看法。丁克族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观念上的生育观,其隐形意义,会在将来某个时刻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