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01
现状
去年有位老师转给我一张图片,是学生发的朋友圈。
电脑上4门,PAD上1门,同时刷5门课,果然了得。
这是投机取巧么?sure.
这可以理解么?sure.
这可以原谅么?It depends.
为什么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呢?
所有的老师都曾经是学生,而且未必都是认真听讲的学生。
像我这样常年逃课的学生,对讲课讲得差的老师是零容忍。
刚开始是在课堂上写信,看小说,后来干脆直接泡图书馆。
我逃过的课既包括《大学英语》这种公共必修课,也包括《刑法》这样的专业必修课。
我觉得英语完全可以靠自学,为什么要逼着所有的学生都去上《大学英语》,我遇到的大学英语老师讲课的水平还不如我高中英语老师。
对于极端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如果所谓的博导给本科生上课只是来逐字逐句念教材,难道我不认识中文?
你不尊重教学,我凭什么要尊重你?
职是之故,我对学生在我的课上看专业课的书也是理解的,尽管挫折感满满。
我特别理解杭州那个辞职去送快递的大学副教授,人活着,不仅为了面包,还需要成就感,at least, 存在感。
02
—
分析
搞线上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视频自学知识性内容,把课堂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讨论案例,及时反馈。
对知识性内容的掌握是不是一定要通过看视频才能掌握呢?未必。
视频本身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掌握一个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教给别人,其次是听别人讲,最差的是自己学。因为我们回忆的时候,内容越丰富越有利于记住。有声音的胜过只有文字,有视频的胜过有声音,有互动的胜过照本宣科。
线上视频的问题在于其枯燥,观看视频的效果不如互动的课堂教学。
枯燥有拍摄手法的问题,比如老师必须直视镜头,一字不差念完讲稿。
有人员选择问题,大多数在线课程都是由原本教这门课的教师录制的。
这些人,授课风格各异,有的讲课生动,有的照本宣科;有的知识渊博,又能深入浅出,有的不学无术,对于自己所讲授的内容,自己都没有阅读过相关书籍,对相关理论和法律法规的理解都是有问题的,属于典型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但是,各个学校在拍摄这些课程的时候,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所有授课老师,都要来录一章,不管教学水平如何。
而课程负责人,不管其水平如何,就是当然的牵头协调者。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体制问题。
知识付费类的产品,是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来获得客户的,这就逼迫他们尽量讲得生动有趣,市场会淘汰,会优胜劣汰。
而现行体制下录制的在线课程,是没有一点竞争的,如果同一门课,允许不同的老师录制各自版本的线上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那么,讲得好的老师自然会脱颖而出,讲得差的自然会相形见绌。
然而,目前的规则是,谁的孩子谁抱走。学生没有选择权,只有评价权。没有选择,就没有比较,没有比较,如何评价?
把一个平时讲课就不怎么样的人抓去录视频,难道ta的授课质量会发生质变么?
平时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现在面对视频,更难以坚持了。
不刷又何待?
03
—
异化
读过黄仁宇的人,都知道他对“数目字管理”的推崇。
但异化了的“数目字管理”,变成了压迫学生的工具。
比如,视频是不能快进的,只有刷完视频才有分数。
我同事考驾照科目一的时候,就遇到这种考核方式。
为了防止刷分,学员必须坐在电脑前,打开摄像头。
他灵机一动,打印了一张自己的照片,放在镜头前。
摄像头比他想象的要智能,作弊失败,只能重新刷。
我们的线上视频还没有这么先进的措施,只能靠测验。
学生没必要亲自看视频,通过别人的知识分享就能作答。
对这种行为我能够理解。
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不是为了刷视频而刷视频。
既然在线测试的答案能够通过知识分享而获得,学生可能只是知道正确答案,而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点。
我能做的,就是在期末考试中加入视频中的知识点,以此督促学生掌握,而不是为学生刷视频而痛心疾首。
对于学生利用规则漏洞胡乱刷帖骗分的行为,我也想出了反制措施——唯有教师布置的话题,经过教师审核加精才有分数。
这就避免了学生在“每帖1分”的规则(恶法)下,刷出“今年是2019年”这种水帖——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浪费他人的生命。
Those who always complains are stupid.
Those who always seek a solution are wise.
04
—
反思
对于线上教学的改革,我一向是支持的。
但对异化的线上课程评比,我是批评的。
这就涉及官僚体制的惰性了。
以数据论英雄,看似客观,其实是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毁了教育。
如果评价一门课程的优劣完全依赖数据,就会导致“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老路。
那些为了评比忘了教育本身目的的老师,会利用分数的压力逼迫学生把数据刷得非常好看。
视频观看数、讨论发帖数、师生在线互动时长……
在网络上,你怎么能确定那个已经登陆的教师账号就是ta本人呢?
你怎么能确定那个已经登陆的学生账号真的在看视频,ta发的讨论帖真的是ta自己写的呢?
这无非是重演“只要论文数量,不要论文质量”的悲剧。
为什么ta会这样刷数据?因为评审专家只看数据。
专家傻么?我相信绝大多数专家不傻,他们只是装傻。
而那些为了课程评审去刷数据的教师呢?他们也不傻。
他们只是选择了放弃,放弃了在我看来教育的底线。
05
—
选择
我一向坚信,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一切选择,都有代价。
无论是否意识到,我们都要承担选择的后果。
对于那些选择刷视频的学生,只要他们能够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刷视频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如果他们没有掌握,那他们的分数就是他们选择的代价。
对于那些选择为了课程评比而滥用分数的权力逼迫学生刷数据的老师来说,我相信ta必将承担这一选择的后果。
亚里士多德说:
一个人只有做了勇敢的事情,才能被称之为勇敢。
一个人只有做了怯懦的事情,才能被称之为怯懦。
一个人的教学水平,跟一门课的数据基本无关,跟得过教学类荣誉,也基本无关。
也许一时可以骗得了学生,但骗不了同事和同行。无论什么样的官方数据,什么样的官方荣誉,都无法掩盖你的真实水平。
我更相信的是,教育、医疗、法律,还有很多行业,都是要讲良知和底线的。
今天你误人子弟,有一天你的孩子必为人所误。
你没资格抱怨,你本就是误人子弟的一员猛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