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男主角华特来到喜马拉雅山,遇见拍摄雪豹的摄影家肖恩。
被称为“鬼猫”的雪豹美丽却踪迹难寻,最有毅力的摄影师才能捕捉到珍贵的画面。而当男主角问他:“你什么时候会拍?”
他的回答却是:“有时候我不拍。如果我喜欢一个时刻,我不喜欢相机让我分心,我只想沉浸在那个时刻里,享受那当下。”
前一阵,我带着自己沉重的数码相机去欧洲旅行,等我回到家,相机里已经装了1000多张照片!!
我几乎拍个不停,试图“捕捉”每一个细节。但我越来越怀疑,是不是应该把相机放在一边,单纯地享受当下?不停拍照会不会妨碍本应更加美妙的体验?
位于衣食住行拍第五位的拍照,俨然成了大家的刚需。即使不带相机,从“柔光双摄,照亮你的美”到“逆光拍摄也美丽”,你的手机就能满足全地形全天候拍照不间断。
拍照对象可能是埃菲尔铁塔,也可能是你的下午茶。不过,把鲜艳的草莓和咖啡杯拍下来会让你更有食欲吗?还是透过镜头看埃菲尔铁塔才比较有味道?
终于,心理学家给出了答案
刊登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系列实验,比较了拍照和不拍照对人的心情影响。
实验中,参与者被安排体验不同类型的活动——乘巴士游览城市,享用一顿简单的午餐,虚拟探险活动以及一趟异国旅行。
先说结果:
1、拍照的确提升了人们的参与感,以及随之而来的幸福感。
换句话说,拍照让我们注意力集中,沉浸于活动之中,变得更加开心。
2、不仅如此,习惯拍照的人,他们的愉快体验并不会随着时间消逝。
在一周后的回访中,没拍照的人愉悦感有所降低,而拍照的人却仍旧保有强烈的幸福感。
这么看,拍照是个好主意,啥也别说了,下次出去玩,抱紧我的小相机就是拍!
先别急,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你回答,它们是影响你幸福感的关键:
你是一个人,还是有同伴?
拍照会对社交活动产生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拍照会干扰你和他人的交流,尤其当你正处于一段愉快的对话或社交互动中时。
所以我的建议是:有其他人在场时,尽量少拍照。
你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
上述实验中的活动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相对被动,比如乘大巴游览或者参观艺术展。体验者主要的活动是观看景点,而不是参与其中。
但如果你在进行参与程度较高的活动呢?
事实是,拍照只会令被动活动的人(比如看画展)更加快乐,对于那些主动活动的人(比如湖中划船),他们已经高度专注,停下来拍照只会把他们从中剥离。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在参与主动性较高的活动,尽量不要拍照,但如果你是个旁观者,但拍无妨。
每次都急着发朋友圈?
你一定有这样的体验:浏览手机里刚刚拍摄的照片,删掉不好的,精挑细选几张出彩的(可能还要美图一下)发到朋友圈。
但这样做会把你的焦点从埃菲尔铁塔转移到手机上,你的幸福感将大大减少。
我的建议是:现场可以拍照,但成果还是回家再看吧,你有的是时间~
不变的准则:只记录愉快的经历
最后,你要注意这条规律不仅对令人愉快的活动成立。
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件严肃甚至有点悲伤的事情,按照我们之前说的,拍照会提高你的参与感,因此这种严肃或悲伤便会被放大,我想这大概不是你想要的。
我的建议是:去看牙医就别拍照了,只记录让你感到愉快的。
拍照这种事,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开心的嘛?那就善加利用,让它最大程度提升你的愉悦感吧!
小结:当你身处一段快乐而又相对独立的活动中时,拍照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反而会提升参与感,让你幸福感飙升。尽情举起你的手机,拍拍拍吧~~
小糖碎语
如果真是拍照成瘾,恐怕需要努点力才能调整回来,但这个努力绝对值得。
比如小糖五一刚去了趟苏州,就尽量把拍照控制在不会影响互动和参与的范围内,也没那么难,反而觉得轻松不少。
P.S.这趟出行小糖觉得苏州真的可玩性很高。之前一直专注国外,偶尔把目光转向国内,居然惊喜不断。满街穿汉服的小女子、大陆第一家诚品书店、鸭蛋一样大的肉馅汤圆... ...之后有时间,跟大家聊聊~
关注夏小糖,热乎文章最先看!
就酱。
我是夏小糖,同名公众号创始人,哲学硕士,心理学专栏作者、译者
美是一种生活姿态。今年目标是拍摄50个活得漂亮的人,关注我,一起认真又好看地生活吧~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和图片,点个喜欢让我知道 :)
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