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我使用微信,也感谢微信给生活带来的价值。微信是更便利的通讯方式,可以把志同道合的人团聚成社群(Community),也可以方便的进行社交分享。
但是,我禁用了微信的朋友圈。因为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带走时间的同时,没有让我更好,也没有让我更快乐。
朋友圈的内容统计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重新启用了朋友圈功能,粗略统计了我收到的最新50条更新。结果如下图:
其中,晒生活最多,广告其次。对我有用的信息总计11条,不管是功能性还是休闲性。
分析社交分享的动机
在这里不谈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我想简单的从对外界的期待,和对自身内在的需求出发,分析一下我们做社会分享的可能动机。
其中,“标榜自己”的动机是我觉得最无聊的,但却是实际存在最多的一类分享。
如果可以,我想
- 设置
白名单
。我只想看我的朋友(不是熟人)的状态更新,从而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我只想阅读对我有用或者让我快乐的内容,而不是从冗长的朋友圈时间线中费劲地筛选我想看的内容。印象中微博以前是有密友圈的功能的,刚才查了一下没有找到密友的功能入口。不知道是不是改名了,毕竟我也不用微博好长时间了。 - 因为没有发现朋友圈的这个白名单功能,我现在选择停用了朋友圈功能。因为有更合适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我关注少量的高质量公众号,订阅少量高质量的RSS。其他情况,尽量选择时间更长的阅读,比如书。
社交分享,对受众而言也是一个信息的来源。如果你希望作出有效的分享,建议在分享之前问自己一个问题:
“别人为什么要看我发的这条朋友圈?”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我想通过分享看到什么内容呢?
首先需要是我感兴趣
的话题。可以简单分成两类:
一类是有意义
的。功利性上看,有用的内容。
- 集合型,如15个***的窍门
- 指南型,如***容易犯的错误
- 长见识的,比如介绍引力波的文章
一类是有意思
的。休闲性的好玩、幽默的信息。
- 微信公众号“混子曰”就是这样的属性。用漫画的形式,搭配俏皮的旁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看完故事,并能记住其中的部分内容。
与此同时,如果内容写得简单有趣
,又能激发我看完之后思考
,我会很乐于继续分享这些好内容给我的朋友。毕竟这种分享说不定可以给自己贴上“高质量阅读”的标签呢,这个标签我是喜欢的:)
至于时效性,我个人不是特别看重。时效性强的信息,往往就算错过了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真正重要的信息,总会有各种方式来到你的身边。